前幾天,Y老師參加了一個“絲路茶韻”兩岸媒體茶文化聯(lián)合采訪團,和20幾位來自海峽兩岸的記者一起探訪武夷山的茶文化。
有一位來自臺灣的記者朋友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什么武夷巖茶制作技藝非物質遺產里要加個(大紅袍),你知道Y老師善于寫而不太擅長說,想了半天就只能告訴他,大紅袍比較紅。
可能是因為他比較愛走娛樂路線,從一開始就是C位出道,占據了武夷山巖茶山場最核心的位置,而他的傳說也被老謀子編成了故事天天演。
而且混娛樂圈的,八卦特別多,關注度自然也就特別高。
一說到八卦你知道臺灣來的童鞋就特別gin了,纏著Y老師非要給他們說一說。所以今天的這篇文章我們不聊茶,專聊大紅袍這個明星的八卦。
01
生在哪里?
九龍窠的母樹大紅袍早已成了武夷山最著名的景點之一,雖然很多不喝茶的朋友到了通常都會有點小失望,但是真正的巖茶粉絲到了這里都會有朝圣的心情。
但是在巖茶圈一直有一種小道消息說,真正的母樹大紅袍并不種在這里,還煞有其事的說其實天心寺的后山一處神秘的山坳里種的那一棵才是真正的茶王。
但是你要是仔細探索小道消息的源頭,你會發(fā)現(xiàn)這是導游說的。其實大紅袍成名甚早,據說大紅袍這幾個字是1927年天心寺的僧人刻的。
1941年的時候,當時的國民黨五虎上將之一的蔣鼎文曾經在大紅袍邊上蓋了個小木屋,并且派兵看守,等做完茶立刻送去給老板喝。
這應該也是傳說,畢竟還有個焙火的工藝流程那,要看也得看緊點,但是至少說明一件事,大紅袍就在這九龍窠的崖壁上。
而且我們在采訪文革期間大紅袍的管理單位綜合農場的羅盛財老師時,羅老師也說了,當年毛主席送給尼克松總統(tǒng)的大紅袍就是九龍窠的這幾棵,所以你選擇相信導游還是相信毛主席呢?
至于傳說中天心寺后山的茶王,Y老師前幾天冒著生命危險爬上去探視了一番,目測不是大紅袍,天心寺的師父也告訴我們,這棵茶王是90年代廟里的師父移植的,字也是那個年代刻上去的。
至于具體的細節(jié)寫出來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
02
品種之謎
?
說到純種大紅袍的品種,那不服氣的可比山場多多了,有人說是奇丹,立刻就有北斗表示不服,還有人說大紅袍就是大紅袍,沒有其他名字。
大紅袍崖壁上的茶樹有六棵,自古就有正副之分,現(xiàn)在基本上認定的是以第二棵為正本。
據羅盛財回憶:1980年建九龍窠名叢圃時,將大紅袍原臺面東側依地勢連接砌小梯臺兩級,每臺各植一株分別由母樹1、2號株壓條移栽的,就是現(xiàn)在的5號和6號株。
這樣原來只有3株,加上新植5號和6號兩株,所以現(xiàn)在有考證來源的母樹共有5株。其中第4號株何時何人種的不詳。這是離現(xiàn)在很近的歷史,靠譜。
更靠譜的還有科學家的測定。
09年的時候,省農科院對大紅袍,奇丹和北斗進行的DNA測序。
結果,當然就是奇丹與大紅袍二號株,也就是正本是同一個,就是所謂的純種大紅袍啦,而北斗與大紅袍有一定的遺傳差距,非要扯點關系的話最多算是表兄弟吧。
那么問題來了,好好的大紅袍為什么一定要叫奇丹呢?
其實林馥泉在記大紅袍中記載過“寺僧因游客對大紅袍不愛惜,故以另一茶名-此茶即稱奇丹”,看懂了吧,就和皇上出門要叫四爺是一個道理。
?
03
后代有幾個?
母樹大紅袍現(xiàn)在已經是連Y老師都喝不到的稀罕貨啦,而市場上充斥著所謂的二代大紅袍,這基本上也是受了拼爹的影響。
茶樹這事很奇怪,要么純種(扦插)要么雜種(種子繁殖),不存在所謂的二代之說。
據茶科所老所長陳德華老師回憶,最早的母樹扦插是在1962年到1964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福建省茶葉研究所剪枝扦插,但是培育的地點不是在武夷山,而是在位于福安的福建茶科所。
直到1985年大紅袍的茶苗才輾轉由福安引種到茶科所位于御茶園的基地。
目前這個基地由武夷星負責管理,據說這里的大紅袍就是武夷星國賓大紅袍的原料之一,而現(xiàn)在武夷山其他地方的大紅袍都是由這里培育繁衍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