疇昔的閑散,無為的奢華,
也可以成為你的貼身記憶。
你的記憶一旦化出感覺,
便起了造物的沖動。
——木心
曾在一篇古文中看過一段對明代文人生活空間的描繪:「余嘗凈一室,置一幾,陳幾種快意書,放一本舊法帖;古鼎焚香,素麈揮塵,意思小倦,暫休竹榻。餉時而起,則啜苦茗,信手寫漢書幾行,隨意觀古畫數(shù)幅。心目間,覺灑灑靈空,面上俗塵,當(dāng)亦撲去三寸」。當(dāng)時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后來在一個大雨初歇的雨后,偶遇桂園——一個身處鬧市卻悠然自得的百年古建筑群,遂生理想,要在這片幽境之中置一間茶室!
從機(jī)緣巧遇,到茶室落成,時光在慢工細(xì)活中不經(jīng)意地流逝了五個月,坐在茶席前靜看窗外閑庭幽徑,綠樹濃蔭,回想來時之路,由衷感嘆:一切造化似乎皆是冥冥注定,從未刻意為之,卻又都是由心所造。
不記得從什么時候開始,將自己所有的空余時間用在與茶、與器、與傳統(tǒng)文化中美好的部分相識。每年春天深山訪茶,一路跋山涉水,素履所往,卻甘之如飴;一有超過三天的假期就用來走窯口、訪匠人、逛博物館,摶泥幻化處皆是我樂此不彼的「閑」置時光……
后來,隨意中和一位老前輩聊起是否該給自己的茶室取個名字,老前輩立馬半開玩笑地說:看你那么愛折騰,從來都沒閑著,就叫「未閑」吧!一語驚心夢中人,「未閑」二字如投湖石子在我內(nèi)心激起千層漣漪,妙哉「未閑」!
拋棄老前輩玩笑似的解讀,我心目中的「未閑」一直都是具象的存在,正如林語堂先生把中國的哲學(xué)稱為閑適哲學(xué),認(rèn)為「閑」字融入了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以為的「未閑」代表的也是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它是充盈、滿足也安定、從容的,是孜孜以求卻又不以物喜的。用一句話來表達(dá)的話,該是「樸素中的講究,樊籠外的自然」。
每逢夜深人靜、客人歸去,我都會抽些許時間靜坐在茶室的老木窗前,月亮的清輝溫柔地灑落在桌上,窗外是桂園里若隱若現(xiàn)的古建筑,不禁想起那句:「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在照耀古今的月光下,一切的偶然都成了必然。躲過時間、戰(zhàn)火與城市變遷的古建筑,在平淡的日常中堅(jiān)守一份理想主義的都市人,對美好的器物與生活方式最樸素的講究,都在此刻命中注定地相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