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香點茶,掛畫插花。,
四般閑事,不宜累家”
——吳自牧《夢粱錄》
看過電視劇《夢華錄》的讀者,一定對女主角趙盼兒點茶的情節(jié)記憶尤深,其技法嫻熟,動作優(yōu)美,觀之怡然。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宋代社會上飲茶之風盛行,上至王公貴族、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平民百姓,皆以飲茶為趣,各種茶事活動應運而生。
宋人的飲茶法,跟今人以開水沖泡茶葉的喝法不同,宋人的茶是餅茶,先將茶葉研成末,再以開水沖之,“碾茶為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這便是“點茶”。
宋人把心中的山水草木,潑在畫里,也點在茶里,以一抹翠色、一縷清風,輕叩生命的靈動。宋人點茶,是茶史上最美的滋味,美在其形——雪沫乳花如疏星淡月,美在其藝——技藝儀軌有度有節(jié),美在其味——平和沖淡而不寡淡,更美在宋人理解茶、運用茶的智慧,抵達雅致生活的彼岸。
宋代點茶的技與藝
文/王 麗
中國飲茶歷史悠久,在茶葉品飲技藝的發(fā)展中,宋代點茶法是品飲技藝發(fā)展的高峰,也是從調(diào)飲到清飲發(fā)展過渡的重要轉(zhuǎn)折點,在飲用方式上處于承前啟后的重要位置。其中,斗茶是在點茶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推動了茶業(yè)的發(fā)展;分茶,早已有之,如《茶經(jīng)》中的“酌分入碗”,至宋代則有了游藝幻化的色彩,靈動中充滿藝術(shù)美感。
點茶文化是宋代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元素之一。在點茶法的基礎上,還發(fā)展出了斗茶和分茶等一類的游藝活動,極大地豐富和增加了點茶的趣味性和藝術(shù)品位。盛極一時的點茶法又傳到日本等國,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誕生與發(fā)展,影響著他們的精神生活和價值體系,并在異國他鄉(xiāng)大放異彩,在中華文化史上留下了璀璨的篇章。
到了宋代,常見的飲茶方式有煎茶法和點茶法。由于士大夫階層游宦生涯的特殊性,很多人受生活習俗的影響,平時飲茶時亦以多種方式兼用。如蘇軾,時而有“姜鹽拌白土,稍稍從吾蜀”,時而又嗔責:“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姜鹽煎?!闭J為好茶當用點茶法,加入姜鹽之類的東西就會破壞茶的品位。
點茶法盛行的歷史背景
由于建州民間斗茶之風的興起,建州茶成為專供皇室的貢茶之后,點茶也成為官宦文人喜愛的茶事活動。蔡襄和宋徽宗是宋代茶文化的有力推動者,以兼容并蓄的精神傳承并發(fā)展了點茶藝術(shù)。他們所撰作的《茶錄》和《大觀茶論》是后世研究宋代點茶文化的可靠資料。點茶法的盛行,是與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條件、政治文化的發(fā)展和審美意識的轉(zhuǎn)變分不開的。
隨著勞動力的快速增長、生產(chǎn)工具的進步以及生產(chǎn)技術(shù)的提高,宋代農(nóng)業(yè)得到較大發(fā)展,滿足了茶農(nóng)的糧食需求,為茶葉的種植和生產(chǎn)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經(jīng)濟條件。茶業(yè)的發(fā)展也與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存在密切聯(lián)系,加之南方茶區(qū)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茶樹種植面積擴大了兩三倍。同時,宋代人口數(shù)量也得到較快增長,為茶葉生產(chǎn)提供了較為充足的勞動力。茶葉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也得到大大提高,茶已是一種日益高度發(fā)展的商品生產(chǎn),這進一步促進了茶葉貿(mào)易的發(fā)展。茶業(yè)的發(fā)展也促進了陶瓷業(yè)的進步,北宋五大名窯和景德鎮(zhèn)瓷器享譽全國,為高質(zhì)量的茶具提供了可能。商業(yè)的繁榮,不僅促進茶葉的生產(chǎn),更進一步刺激與推動點茶文化的發(fā)展,并向各地區(qū)、各層面擴展。
宋代茶葉已成為人們?nèi)粘I畹谋匦杵?,各階層人士皆嗜好飲茶,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無不飲茶。茶與宋人生活息息相關,成了“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中不可或缺的一件。宋代經(jīng)濟的繁榮和市民文化的興起,促進了茶館業(yè)的發(fā)展和茶肆文化的出現(xiàn)。茶肆為人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便利場所,特別是士大夫階層。在重文輕武的宋代,文士的社會地位較高,他們飲茶時作詩、繪畫,講究品茶藝術(shù),以詩詞歌賦來助推點茶法的流行,將飲茶從日常消費上升到了文化的層次,并形成了茶道思想,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茶文化。
宋史專家鄧廣銘曾指出:“宋代的文化,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nèi),截至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的時期為止,可以說,它是已經(jīng)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的。”較之唐代,宋代茶葉的制作工藝更加嫻熟,茶品更加精致,品飲技藝更加成熟。北苑生產(chǎn)的龍鳳團餅茶,采制技術(shù)精益求精,聲譽超過以前的名茶珍品。同時,花樣年年翻新,名品達數(shù)十種之多,宋人在團餅茶命名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玉”“雪”“云”“春”等,為點茶活動的審美增添了諸多韻味。在品飲方式上,宋人更加注重茶葉本身的色香味,一改唐代煎煮茶葉時加入調(diào)味物質(zhì)的做法,改用清飲。同時在品飲器具上進行精簡,取消了煎茶需要的鍋(鍑),改用將茶葉末放入茶碗(盞)注水沖點的方式;在審美意象上,不同于唐代煮茶,宋代人追求的是茶色與餑沫的厚度、持久度以及形態(tài),對美的追求更加深化、細化。如果說,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藝,那么宋代的點茶法更重于意境。
點茶的基本程式
點茶法是在唐代煎茶法基礎上的一種創(chuàng)新,技術(shù)上更加講究,精神上更注重審美體驗。唐代煎茶法是將茶餅碾碎直接入茶鍑烹煮,點茶法則要把茶葉碾得更細,如粉如末,飲用時并不加鹽和其他調(diào)味物質(zhì),保持茶葉真味。兩者最大的區(qū)別是不再將茶末放到鍋里煮,而是將茶葉末放入茶碗(盞),開水沖點,同時用茶筅攪拌(古稱“擊拂”)以使茶與水完全融為一體,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好的茶湯要有一層極為細小的白色泡沫浮于盞面,稱為“乳聚面”;點得不好的茶湯,茶與水易分離開來,稱為“云腳散”。所以,茶人必須掌握高超的點茶技巧,以使茶與水交融似乳,最佳的狀態(tài)還能“咬盞”。宋人評茶以白為上,蔡襄《茶錄》的第一句就是“茶色貴白”。為了襯托茶湯之白,宋代崇尚施黑釉的茶盞為點茶的上品。關于點茶的方法,在蔡襄的《茶錄》和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均有詳細的記載,其主要步驟有: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熁盞、注水、點茶、品茶等。其中關鍵的步驟在于候湯和點茶時的注湯、擊拂。
1
備 器
點茶主要用具為黑釉茶盞和茶筅。蔡襄在《茶錄》中論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彼未c茶首推黑釉盞,又以建窯兔毫盞為最。
宋代點茶程式(湯潔 繪圖)
此外,還有注水時用的茶瓶(湯瓶),碎茶時用的砧椎,炙茶時用的茶鈐,碾茶時用的茶碾(茶磨),篩茶時用的茶羅,清理茶末時用的茶帚,以及清潔茶器時用的茶巾,貯水時用的水方,盛裝滌洗之余的滌方,煮水用的風爐,盛放茶器用的都籃等器具的準備。點茶之前還有很多準備工作,比如:汲取點茶之水倒入水方貯存待用;將點茶用水注入湯瓶,置風爐上煮沸;利用茶碾、茶磨研磨茶末。
洗茶、炙茶
2
洗茶是針對陳年舊茶而言,在研磨之前,通常會先將茶餅洗去油膏,再用微火炙干。
蔡襄《茶錄》中說洗茶:“茶或經(jīng)年,則香色味皆陳。于凈器中以沸湯漬之,刮去膏油一兩重乃止。以鈐箝之,微火炙干,然后碾碎。若當年新茶,則不用此說?!?/p>
3
碎茶、碾茶、羅茶
碎茶、碾茶、羅茶是茶末的制備步驟,為點茶做準備。
碎茶:點茶為宋人品飲茶末的方式之一,無論是草茶還是團茶,均得先把茶葉研磨成末。具體辦法是:“碾茶先以凈紙密裹捶碎,然后熟碾?!毕扔媒伡埌?,用砧椎捶碎,稱“碎茶”。
碾茶:將碎茶移至碾或磨,“其大要,旋碾則色白,或經(jīng)宿則色已昏矣?!弊顬殛P鍵的是,捶碎后要立刻碾,茶色才會白。如果放置超過一夜,茶葉被氧化,茶色就會變暗??梢姡c茶時對鮮白色澤的追求是貫穿整個過程的。趙佶在《大觀茶論》中也論述點茶之茶:
“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天時得于上,人力盡于下,茶必純白?!?/p>
羅茶:碾成茶粉后用羅篩濾,使茶末更細致?!傲_細則茶浮,粗則水浮”,如果茶羅孔太粗,篩出的茶末就會粗大,水不易浸透,就不易與水相溶。所以,茶末越細越好,要求茶羅十分細密。茶末備好后,接下來就是點茶的工序了。
候 湯
4
候湯就是掌握點茶用水的沸滾程度,是點茶成敗、優(yōu)劣的關鍵。
唐人煎茶講究水質(zhì),宋人點茶亦講究水質(zhì),但不及唐人甚。論水以“清輕甘冽為美”,唐人言及的中泠、谷簾、惠山,一般并不常得。要以就近方便取用為前提,首選“山泉之清潔者,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可用”。
關于煮水,唐人講究“三沸”,靠聲辨和形辨判斷煎水的程度,因為用鍑煮水,水沸騰的程度可以目測。一般多用“魚目”“蟹眼”比喻。如皮日休《煮茶》:“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倍未笏脺?,因為瓶口很小,看不到氣泡,只能憑其聲音來辨別沸騰程度。蔡襄認為:“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湯最難?!秉c茶對水的火候要求很高,所謂“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繹迸躍為度”“湯嫩則茶力不出,過沸則水老而茶乏”。煮水的過程也講究三沸,稱一沸為“砌蟲萬蟬”,二沸為“千車捆載”,三沸為“松風澗水”。煮水過老和過嫩都會影響茶湯的滋味和點茶的效果。
5
熁 盞
“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睖蕚潼c茶時,必須先把茶盞烤熱。如果茶盞是冷的,餑沫就無法漂浮。宋徽宗《大觀茶論》中也論及:“盞惟熱,則茶發(fā)立耐久?!?/p>
注水、點茶
6
先將茶末置入茶盞,加少許沸水調(diào)膏,調(diào)成糊狀。然后邊注湯邊用茶筅擊拂點茶,攪拌至“乳霧洶涌,溢盞而起,周回凝而不動”。待湯面變白,湯花細碎、均勻時提筅出盞。
點茶時應注意投茶量,蔡襄《茶錄·點茶》云:“茶少湯多,則云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鈔茶一錢匕,先注湯調(diào)令極勻,又添注入環(huán)回擊拂?!币话忝客氩枞∫诲X匕(合今2克多)的茶末量,放入茶盞后,先注湯調(diào)至非常均勻的茶膏,然后再注水擊拂?!皽媳K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奔铀x盞口大約四分即可停止注水,這時候茶色看上去鮮亮純白,湯花咬盞,不易出現(xiàn)水痕者為最上等。
7
品 茶
點茶一般是用茶盞,點后直接持盞飲用。也可用大茶碗,點后再分至小茶盞里品飲。
宋朝婉約精深的時代特征造就了其特有的點茶盛世,這種由建安民間斗茶時使用的沖點茶湯的方法逐步發(fā)展完善而來的點茶法,至今仍然在中國人的日常飲茶及日本的茶道中保留,當時人們在調(diào)膏前普遍認為的“熁盞令熱”“量茶受湯”的論點,即使在高科技發(fā)展的今天,也依舊是茶科技與茶文化融會的典范。
富有游藝與浪漫色彩的宋代點茶,是國人事茶的重要方式,受到時人的喜愛,諸多與之相關的茶書、茶詩詞、茶畫等作品層見迭出。
當今更有仿宋點茶的興起,是現(xiàn)代茶文化生活的重要元素之一。而宋代點茶不僅有趣味與審美的一面,更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古代教育有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其中射箭這一科目的設置頗具深意,正如《禮記·射義》說:“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nèi)志正,外體直,然后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鄙浼龝r需內(nèi)心是正的,身軀肢體是直的,內(nèi)外一致,是為射手的德性。
又言:“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意思是注重完善自我,保持正諸己的心態(tài)。踐行茶事亦有此功,如點茶的學習,就得從基本的儀容儀態(tài)開始磨礪,進而是內(nèi)心的一面,觀照自我,達到“沖澹簡潔,韻高致靜”的狀態(tài)。
來源:復旦大學出版社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