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一詞是臺灣茶人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現(xiàn)已被海峽兩岸茶文化界所認同、接受,然而對茶藝概念的理解卻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亂,可謂眾說紛壇,莫衷一是。近日拜讀陳文華先生的大作《論當前茶藝表演中的一些問題》,深以為是。下面也談一談自己的一孔之見,并求正于廣大茶文化界人士。
茶藝,現(xiàn)在是個“做得明白、說不清楚”的概念。再加上日本人把拾得中國唐宋茶法的牙慧,弄出個“茶道”來,搞得更復(fù)雜了。新境茶道商道研修班的主講教師王美津?qū)槟砬暹@地雞毛的一風雅。
一 "茶藝"一詞溯源
中華茶藝古已有之,但在很長的時期都是有實無名。中國古代的一些茶書,如唐代的陸羽《茶經(jīng)》,宋代的蔡襄《茶錄》、趙佶《大觀茶論》,明代的朱權(quán)《茶譜》、張源《茶錄》、許次紓《茶疏》等,對中華茶藝記載較詳。古代雖無"茶藝"一詞,但零星可見一些與茶藝相近的詞或表述。
"皎然"茶道",是"飲茶修道"與"飲茶之道"的統(tǒng)一,使修行落實于飲茶藝術(shù)之中,藝不離道,道不離藝,由藝進道。皎然的"茶道"兼有"飲茶之道"即"飲茶之藝"之意。
中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載:“遠近傾慕藏……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五代宋初人陶谷《荈茗錄》"乳妖"條記:"吳僧文了善烹茶文了善烹茶,人稱湯神……茶匠通神之藝也?!边@種"通神之藝"當屬"點茶之藝"。
北宋陳師道為陸羽《茶經(jīng)》所作序說:"經(jīng)曰:'茶之否臧……夫藝者,君子有之,德成而后及,所以同于民也;不務(wù)本而趨末,故業(yè)成而下也。"盡管陳師道有批評陸羽"不務(wù)本而趨末,故業(yè)成而下"的傾向,但也不否認"茶之為藝"的客觀存在。
明代張源《茶錄》"茶道"條記:"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張源的"茶道"義即"茶之藝",乃造茶、藏茶、泡茶之藝。
中國古代有"茶道"一詞,并承認"茶之為藝"。其"茶道"、"茶之藝"有時僅指煎茶之藝、點茶之藝、泡茶之藝,有時還包括制茶之藝、種茶之藝。中國古人雖沒有直接提出"茶藝"概念,但從"茶道"、"茶之藝"到"茶藝"只有一步之遙。
二 眾說紛紜的"茶藝"
綜合表現(xiàn)就是茶文化。臺灣"范增平先生的茶藝概念范圍很廣,幾乎成了茶文化、茶學的同義詞。
廣東陳香白范增平先生認為:"所謂茶藝學,簡單的定義:就是研究茶的科學。""茶藝內(nèi)容的先生認為:茶藝包括種茶演示、制茶演示、品飲演示三大主要門類。"陳香白先生等將茶藝擴大到茶葉科技領(lǐng)域,其茶藝文化幾近茶文化。
北京社科院的王玲女士認為:"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shù);
臺灣蔡榮章先生認為:"'茶藝'是指飲茶的藝術(shù)而言。安徽丁以壽先生認為:"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侯湯、習茶的一套技藝。江西陳文華先生認為:茶藝應(yīng)該就是專指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shù) 而言。"
北京大學滕軍女士說:"關(guān)于茶藝的界定,一直是個大難題,一種意見認為應(yīng)該專指泡茶時的技法及藝術(shù)氛圍,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應(yīng)包括從采茶、制茶、泡茶、賞具乃至茶詩、茶畫等 有關(guān)茶的所有茶事活動。到底是狹義一些好呢?還是廣義一些好呢?若選前者,會讓人覺得其內(nèi)容有些單調(diào),不如日本茶道那么內(nèi)容豐富;然而,如果從后者,又會讓人覺得中國茶文化仍停留在日常生活的范疇,藝術(shù)性不高,沒有日本茶道那么高雅。"滕軍女士似乎對廣義、狹義的理解均不滿意,但茶藝該如何界定,滕軍女士沒有下結(jié)論,而是將難題留下。
三 中華茶藝概念
"茶藝"一詞由臺灣茶人發(fā)明,"1977年,以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教授為主的一批茶的愛好者,倡議弘揚茶文化,為了恢復(fù)弘揚品飲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這個詞;但是,有人提出'茶道'雖然建立于中國,但已被日本專美于前,如果現(xiàn)在援用'茶道'恐怕引起誤會,以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臺灣來;另一個顧慮,是怕'茶道'這個名詞過于嚴肅,中國人對于'道'字是特別敬重的,感覺高高在上的,要人民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藝'這個詞,經(jīng)過一番討論,大家同意 才定案。'茶藝'就這么產(chǎn)生了。"臺灣茶人當初提出"茶藝"是作為"茶道"的同義詞、代名詞。
目前海峽兩岸茶文化界對茶藝理解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理解緣于將"茶藝"理解為"茶之藝",古代如陳師道、張源,當代如范增平、王玲、丁文、陳香白、林治等持廣義的理解,主張茶藝包括茶的種植、制造、品飲之藝,有的擴大成與茶文化同義,甚至擴大到整個茶學領(lǐng)域;狹義的理解緣于將"茶藝"理解為"飲茶之藝",古代如皎然、封演、陶谷,當代如蔡榮章、陳文華、丁以壽等持狹義的理解,將茶藝限制在品飲及品飲前的準備--備器、擇水、取火、侯湯、習茶的范圍內(nèi)。
對于"茶藝"要取狹義的理解,應(yīng)該讓茶藝的內(nèi)涵明確起來,不再和茶道、制茶、售茶等概念混同在一起。它不必去承擔'茶道'的哲學重負,更不必擴大到茶學的范圍中,去負擔種茶、制茶和售茶的重任,而是專心一意地將泡茶技藝發(fā)展為一門藝術(shù)。茶藝以及茶道、茶文化應(yīng)在已有的茶學分支學科之外去另辟新境,開拓新領(lǐng)域,不應(yīng)與已有的茶學分支學科重復(fù)、交叉,更不必去涵蓋茶學已有的領(lǐng)域?! ?/span>
茶藝是綜合性的藝術(shù),它與文學、繪畫、書法、音樂、陶藝、瓷藝、服裝、插花、建筑等相結(jié)合構(gòu)成茶藝文化,茶藝及茶藝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 茶藝與茶文化、茶道、茶俗
(一)茶藝與茶文化
"文化"的定義莫衷一是,因而對茶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既有廣義的理解,也有狹義的理解。與茶藝一樣,筆者認為茶文化是茶事活動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反對將茶藝的內(nèi)涵和外延無限擴大,以致于等同茶文化,并進入到茶科技、茶經(jīng)貿(mào)領(lǐng)域的理解,而是視茶藝及茶藝文化為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茶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二)茶藝與茶道
目前海峽兩岸茶文化界對"茶道"的定義也不統(tǒng)一,筆者認為,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shù),包含茶藝、禮法、環(huán)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ch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獨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于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shù),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yǎng)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nèi)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內(nèi)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與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nèi)涵大于茶藝,茶藝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藝與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shù);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guī)律、本源與本質(zhì),它經(jīng)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jié)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zhì)與精神高度統(tǒng)一的結(jié)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