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原在之美 普洱茶的審美叛逆

編輯:yzwi

茶,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玩熟了,必有審美產(chǎn)生。中國茶沾滿了那么多的詩詞歌賦禪道風雅的氣味,就成茶文化了。同理,普洱茶流行,除了普洱茶的健康價值、品飲價值之外,普洱茶美學,也就是普洱茶的審美價值也就隨之產(chǎn)生了。而普洱茶山,正是普洱茶美學的根基。那么多人愛到云南茶山,除了普洱茶這種純物質(zhì)的表面原因之外,內(nèi)心也必有其理由,那就是審美。

文化學者余秋雨先生在最新作品散文集《極端之美》中將普洱茶與昆曲、書法一起稱為“舉世獨有的三項文化”。余秋雨先生對普洱茶的評價高度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這樣的評價并不是隨興而發(fā),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他關(guān)于普洱美學的精彩語錄:

按照正常的審美標準,漂亮的還是綠茶、烏龍茶、紅茶,不僅色、香、味都顯而易見,而且從制作到包裝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打理得美輪美奐。而普洱茶就像很多發(fā)酵產(chǎn)品,既然離不開微生物菌群,就很難“堅壁清野”、整潔亮麗。

從原始森林出發(fā)的每一步,它都離不開草葉紛亂、林木雜陳、蟲飛禽行、踏泥揚塵、老箕舊簍、粗手粗腳的魯莽遭遇,正符合現(xiàn)在常說的“野蠻生長”。直到最后壓制茶餅時,也不能為了脫凈蠻氣而一味選用上等嫩芽,因為過于綿密不利于發(fā)酵轉(zhuǎn)化,而必須反過來用普通的“粗枝大葉”構(gòu)成一個有梗有隙的支撐形骨架,營造出原生態(tài)的發(fā)酵空間。這看上去,仍然是一種野而不文、糙而不精的土著面貌,仍然是一派不登大雅之堂的泥昧習性。

但是,漫長的時間也能讓美學展現(xiàn)出一種深刻的逆反。青春芳香的綠茶只能淺笑一年,笑容就完全消失了。老練一點的烏龍茶和紅茶也只能神氣地挺立三年,便頹然神傷。這時,反倒是看上去蓬頭垢面的普洱茶越來越光鮮。原來讓人擔心的不潔不凈,經(jīng)過微生物菌群多年的吞食、轉(zhuǎn)化、分泌、釋放,反而變成了大潔大凈。

你看清代宮廷倉庫里存茶的那個角落,當年各地上貢的繁多茶品都已化為齏粉,淪為塵土,不可收拾,唯獨普洱茶,雖百余年仍筋骨疏朗,容光煥發(fā)。2007年春天從北京故宮回歸普洱的那個光緒年間出品的“萬壽龍團貢茶”,很多人都見到了,便是其中的代表性形象。這就是賴到最后才登場的“微生物美學”,一登場,全部不起眼的前史終于翻案。這就是隱潛于萬象深處的“大自然美學”,一展露,連人類也成了其間一個小小的環(huán)節(jié)。

——摘自余秋雨《極端之美·品鑒普洱茶》

普洱茶之美,是一種原在之美,原本之美,山川、大地、萬物、眾生的原在,原本之美。生長著普洱茶的茶山,這片大地海拔多在1000米至1800米之間,緯度多在北緯22°至25°之內(nèi),這些地理氣候條件的聚合,不僅制造了適合好茶生長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也制造了這片大地萬千物種繁衍生長的蒼茫原在之美。這是大地之美、天地之美、造化有大美而不言的蒼茫原在之美。普洱茶山,有大地上最好的茶,有世界上茶樹的老祖宗。這片茶山是擁有自身獨特美學個性的,就是大地山川的原本之美。

當工業(yè)文明的鐵騎越來越深入地踏進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原生態(tài)的事物如新生兒般,更讓人們覺得珍貴與美好。云南大山深處,一條大江兩岸的普洱茶帶著人類童年的純凈與質(zhì)樸迅速征服了無數(shù)現(xiàn)代人。普洱之美,在于它源自山川、粗枝大葉的原生態(tài);普洱之美,在于它從一片鮮葉到一杯茶湯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能夠浸潤心田;普洱之美,在于它存留了唐宋遺韻的古典形態(tài);普洱之美,在于它能夠在時間中雕琢細節(jié),完成一場生命的修行;普洱之美,在于它讓一種身心健康的生活藝術(shù)深入人心; 普洱之美,在于它讓黃皮膚的中國人永續(xù)不斷地傳承……

本文節(jié)選自

《原在之美 普洱茶的審美叛逆》

作者丨水蒼玉

原文刊載《普洱》雜志

2016年10月刊

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買好茶 上茶窩 正品保障 品類齊全
查看

推薦閱讀

評論

0條
發(fā)布失敗,請檢查您的輸入。
您還沒有登錄
點此登錄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