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資訊

蒙頂山禪茶文化溯源與內(nèi)涵初探

編輯:華偉

? ? ? ?文章簡介:蒙頂山茶發(fā)展中與儒、釋、道“三教”關系極為密切,促進了蒙頂山禪茶文化的產(chǎn)生與形成。三教所具有的“真、善、美”基本理念,與蒙頂山茶所特有包容和諧品性,逐步做到了的萬品歸一,萬宗歸一,蒙頂山禪茶文化也兼容并包,文化相融,內(nèi)質(zhì)相聚,和衷共濟,神質(zhì)一體,物我玄會的特點,真正體現(xiàn)“禪茶一味”內(nèi)涵。正確認識禪茶文化,有利于茶經(jīng)濟、茶文化發(fā)展。

關鍵詞:茶文化 蒙頂山 三教 禪茶一味

? ? ? ?蒙頂山茶兩千多年歷史、一千多年的貢茶史中,儒、釋、道高僧大德及其教派均參與其中,甚至主導發(fā)展,由此產(chǎn)生并形成深厚而獨特“蒙頂山禪茶文化”,它與祭祀文化、貢茶文化、茶馬文化和茶技茶藝共同組成蒙頂山茶文化,在茶界、宗教界中有相當?shù)牡匚缓陀绊懥Γ身斏蕉U茶文化因貢茶祀天祭祖而名留史冊,因蒙山施食儀而名著禪林,因茶祖吳理真被封為菩薩而道佛一體,因有茶葉內(nèi)質(zhì)內(nèi)涵特殊而千年暢銷。

一、三教均將蒙頂山的茶與禪融入教義
? ? ? ? 蒙頂山禪茶文化追根溯源經(jīng)過千百年來發(fā)展演化,已融進了儒、釋、道教義及參悟禪機要義,茶理禪機,一物一心、有相無相,萬宗歸一,茶禪一味,玄妙樸實,成為萬品歸一的中國茶,是最具有包容性、最有禪機的茶及其文化。
(一)儒家濟世之物
? ? ? ?公元前53年,邑人吳理真為母親治病,上山尋藥,得茶而病愈。于是在蒙山尋得七株野生茶樹植于蒙頂五峰之間,并以此為藥為飲,治病救人,解除當時川西地區(qū)之瘟疫。吳理真開創(chuàng)世界人工植茶之先河,“由是而遍產(chǎn)中華之國,利益蠻夷之區(qū),商賈為之懋遷,閭閻為之衣食,上裕國賦,下裨民生,皆師之功德,萬代如見也?!保ㄓ赫辍短煜麓竺缮奖罚┮虼?,被后人尊為茶祖,被供奉于甘露井邊及智矩寺。吳理真以茶為藥,治病救人,至孝至善;教民種茶,富縣裕民,濟世蒼生,均為儒家義行善舉于之天下楷模。

? ? ? ?茶葉具有的保健養(yǎng)生功效和清心和諧人文價值內(nèi)涵被挖掘提煉出來歷來被世人所推崇,成為平民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生活必須品,成為文人雅士“琴棋書畫詩酒茶”之高雅之品,成為待客交友、人員往來、處世為人的禮儀之物,由此而形成茶的禮儀、茶道,體現(xiàn)儒家“中庸和諧”核心理念。蒙頂山茶優(yōu)秀的品質(zhì)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更加充分地體現(xiàn)了儒家的理念。儒家的崇拜者和追隨者,是通過道德學養(yǎng)達到自身的和諧,再推廣到“人與人的和諧”。主張“禮之用,和為貴”, 用禮節(jié)、儀式及人們的道德規(guī)范,來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諧,體現(xiàn)和之美。儒家還主張足之樂,知足常樂,不生邪念?!侗静菥V目》認定蒙山為溫性茶,更能體現(xiàn)茶葉和儒家追求“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之品格:不燥不寒謂之溫,利身利養(yǎng)謂之良,尊禮得體謂之恭,淡雅寡欲謂之儉,隱忍謙和謂之讓。從高尚講:良心天理,惻隱之心,寬裕溫柔,謂之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剛義之氣,謂之義;尊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guī),恭敬之心,謂之禮;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文理密察,謂之智;誠心之意,處世端正,謂之信也。

(二)道家養(yǎng)身之藥
? ? ? ? 道家學說最早是春秋時期老子著《道德經(jīng)》起源,道教是漢代時從四川大邑縣鶴鳴山、都江堰市青城山起源,蒙頂山相距鶴鳴山約五十公里、都江堰市約一百公里,唐以前特別漢代道教盛行,至今周圍還有很多與道教相關的遺址和傳說。蒙山雖不很大、也不很高,但蒙山出好茶、出仙茶卻與道教有很深的淵源。北宋紹圣年間原溫江縣令孫漸(任職1095-1107)游覽蒙山后寫《智矩寺留題》“步廡閱刓碑,開龕禮遺塑?!薄拔粲袧h道人,薙草初為祖?!闭f明至少在北宋之前名山人就將吳理真奉為茶祖供奉,其身份是修道之人。蒙山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尚書·禹貢》,有“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即水治理好后,和夷一帶也取得了治理成功,于是登山蔡山(今周公山)、蒙山祭祀上天。蒙山在大禹時代已是祭天的地方,已成為名山。蒙山又處于成都往西到青藏高原的第一座高山,遠望巍峨雄偉,象征連天接地,蒙頂五峰也是道家所崇尚的五行學說理想的場所,五峰也代表金木水火土5種基本元素,五峰之中皇茶園突出表示為陽,甘露井下凹象征為陰,陰陽相濟,中心栽種7株仙茶,象征北斗七星,用四面欄桿圈圍,象征四方、四季等,總之蒙頂五峰所具備的特殊地理地形與道教崇尚的基本內(nèi)涵相吻合,這樣天造地設的靈異寶地才能出“仙茶”,所以蒙山又被世人譽為“仙茶故鄉(xiāng)”。東漢《圖經(jīng)》云蒙山茶“蜀雅州蒙頂茶受陽氣全,故芳香。”唐李德裕入蜀 “得蒙茶餅以飫于湯瓶上,移時盡化?!币则炂湔婕僬呒创?。均為陰陽五行的思想。

? ? ? ?道教《言功設醮全集》“獻茶詞:夫此茶者,蒙頂摘芽,采仙春于峰上,…望瑤臺而獻上?!闭f明道家也把蒙頂仙茶作為祭天敬神的祭品。道教主張“清靜無為,天人合一”思想用在養(yǎng)生最為恰當,茶清心淡雅、樸素天然,無味乃至無味也,靜品靜養(yǎng),才能達到入凡忘我、天人合一的境界。茶葉也是道家奉行的十大仙草之一,東漢時期著名道士靈寶派始祖葛玄“植茶之圃已上華頂”(浙江《天臺山志》)作為養(yǎng)生之藥。
? ? ? ? 蒙頂五峰分別是上清、菱角、靈泉(毗羅)、甘露、玉女峰,明代在靈泉峰上建毗羅石殿是佛家之名外,其它都是道家自然之名。漢代的吳理真這位西漢修道之人有志在名山的蒙頂山修煉并種茶,才有可能種出“仙茶”,才有晉、唐、五代和宋、明、清各種古籍、史書中記述的各種喝了蒙山上清峰的茶后長生、成仙的神奇?zhèn)髡f。據(jù)史書記載,唐玄宗李隆基是一個非常信仰道教的人,在登基皇位后,便在全國找尋與長生有關的仙道、仙品與靈丹妙藥,并在大明宮內(nèi)設置道觀,以利于道士練丹和個人修道。蒙頂山茶在西漢時就有名氣,在唐朝天寶元年(743年)唐玄宗正式登基的第一年,是在其恩師神仙道士葉法善的推薦下成為貢茶,并成為第一茶,無不與“仙”、“道”有關。宋代的蒙山名茶“萬春銀葉”、“玉葉長春”、以后的“黃芽”、“石花”、“甘露”等茶名也是道家一脈相承。
? ? ? 北宋《東齋記事》記蒙山“方茶之生,云霧覆其上,若有神物護持之?!北彼卧娙藚侵袕鸵嘤性娫疲骸拔衣劽身斨畮p多秀嶺,惡草不生生荈茗?!薄敖裆儆姓撸w地既遠,而蒙山有五峰,最高曰上清,方產(chǎn)此茶,且常有瑞云影相現(xiàn)?!北彼卧娙宋耐?018-1079年)詩:“蜀土茶稱圣,蒙山味獨珍;靈根托高頂,勝地發(fā)先春?!闭f明在北宋之前,蒙頂山茶主流為“仙”、“道”之茶。

(三)佛家禪悟之具
? ? ? ?從東漢起佛教在四川等地一帶傳播,已有僧人進入蒙山地區(qū)傳佛、修煉、種茶。 成都古大圣慈寺唐代開山祖師、新羅國王子出家的無相禪師,在參禪品茶的長期實踐過程中,開創(chuàng)了“無相禪茶之法”,對禪茶文化做出了很大貢獻。名山民間相傳,無相禪師在名山蒙頂山、邛崍?zhí)炫_山、峨眉山等地傳佛講經(jīng)、說法化眾,將蒙頂山茶進一步推向唐王朝的神壇,并介紹到新羅國(有待進一步考證)。在蒙頂山山腰毛家山他曾經(jīng)講經(jīng)說法的地方,名山人民和信眾為他修建了一個廟宇,取名“金花廟”,該地為金花村沿用至今,以紀念他的功德、弘揚他創(chuàng)立的“凈眾派”教儀。他的禪法還傳到了西藏,據(jù)藏文史書《八氏陳述書》記載,藏王赤德祖贊之子赤松德贊曾到內(nèi)地求法,受到皇上禮遇,返藏時遇到益州金和尚(即無相禪師),金和尚送他三部經(jīng)典及眾多蒙頂茶。無相禪師是馬祖道一的師傅,馬祖與其弟子百丈懷海共同制定《百丈清規(guī)》,是農(nóng)禪共舉的倡導者,是禪茶的鼻祖。在古大慈寺中,有禮儀就必有茶事。如供奉佛、菩薩、祖師時要獻“奠茶”,結夏時要按照僧人戒臘先后飲“戒臘茶”,平時方丈議事請僧眾吃茶,稱為“普茶”等等。至今,成都大慈寺堅持每年采購蒙頂山茶,用蒙頂山茶做茶事。大恩法師己主持研制出以蒙頂山種植的綠茶為原料的“大慈玉竹”、“大慈佛珠茶”“大慈普濟茶”等大慈禪茶系列品牌。
? ? ? ?蒙頂山茶從唐代傳入土蕃(藏區(qū)),成為藏民的“蕃嗜名山茶,日不可缺”。特別是經(jīng)過無相禪師的凈眾派傳播佛教與“無相禪茶”的傳播,藏區(qū)密宗的強化,蒙頂山茶葉與藏人及喇嘛的關系已溶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水乳,一直到今天。
? ? ? ?宋代陶谷(公元970年)所撰《荈茗錄》載:“圣揚花 吳僧梵川,誓愿燃頂供養(yǎng)雙林傅大士,自往蒙頂采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絕佳者圣揚花、吉祥蕊,共不踰五斤持歸供獻。”宋代佛門中把吳理真奉為茶祖,特別是南宋紹熙三年碑“宋 甘露祖師像并行狀”(《金石苑》清劉喜海)文碑中記述:祖師自西漢時已出山顯露(道行),姓吳法名理真,在蒙頂山修練傳法,用茶種子在山頂種茶七株。宋高宗時顯靈,降大雨救了旱災。淳熙十四年(1188年)后又被孝宗皇帝封為“靈應甘露普慧妙濟菩薩”。
? ? ? ?吳理真被信奉佛教的宋孝宗皇帝封為“菩薩”后,蒙頂山佛教更為盛行,多數(shù)時間超過了道教與儒教的風頭,從蒙山現(xiàn)存歷史遺跡看,宋以后的蒙山以佛教為主與道教與儒教并存。有關文史資料中不僅有神奇記述,而且佛教高僧也到蒙山參禪,把蒙頂仙茶奉為敬佛祀祖的專用茶。宋代有不動上師,人稱甘露大師,居于蒙山,曾為普濟幽靈,集瑜伽焰口及密宗諸部,輯成《蒙山施食儀》,成為佛門必備課誦儀軌?!睹缮绞┦硟x》,旨在利濟孤魂?!豆B(yǎng)贊》中有“虔誠獻香花,智慧燈紅焰交加,凈瓶楊柳灑堪夸,橄欖共琵琶,蒙山雀舌茶奉獻,酥酡普供養(yǎng)釋迦,百寶明珠奉獻佛菩薩,衣獻法王家?!闭Z。后有興慈大師力倡蒙山施食,并加入六番開示,稱為大蒙山施食。《蒙山施食儀》,成為佛門必備課誦儀軌后,把“蒙頂山茶”在大乘佛教地區(qū)傳播更廣、名氣更大。
? ? ? ?以后,蒙山雀舌茶作這供佛專茶在佛門中廣泛使用,永興寺成為制作蒙山雀舌茶專門寺院。蒙頂山的智矩寺作為制作貢茶的專門寺院,天蓋寺則常住僧人負責管護皇茶園及周圍茶園。蒙頂山寺廟均把茶園作為寺產(chǎn),歷代僧侶均將種茶、制茶、品茶作為一種功課修行,禪茶并舉代代相傳。宋代名山才子出家為僧,法名禪惠,相傳在禪修吃茶時,以禪茶為宗,以茶道為本創(chuàng)立了摻茶技法,后經(jīng)演變整理為“蒙山派龍行十八式茶藝”。

二、相爭相融成共尊祀天祭祖之品
? ? ? ?儒、佛、道“三教”在蒙山對茶葉的尊崇和倚重,相互之間產(chǎn)生了褒貶爭執(zhí)。五代毛文錫《茶譜》記一則傳奇貶佛揚道:“昔有僧病冷且久,曾遇一老父,謂曰蒙山中頂茶,嘗以春分之先后,多搆人力,俟雷之發(fā)聲,并手采摘,三日止,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眼前無疾。三兩,固以換骨。四兩,即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頂筑室以候,及期獲一兩茶,服未竟而病瘥,時到城市,人見容貌,常若年三十余。其后入青城訪道,不知所蹤”。
? ? ? ?吳理真被孝宗皇帝封為“靈應甘露普慧妙濟菩薩”后,佛教在蒙山大行其道,天蓋寺、永興寺、智矩寺等寺院香煙裊裊、鐘聲悠悠。在蒙山頂靈泉院石牌坊旁所立《重修甘露靈泉碑記》(明 牟尚恩文)、天蓋寺所立碑《天下大蒙山》(清 祖崇文)均記載:“祖師吳姓,法名理真,乃西漢嚴道,即今雅之人也,脫發(fā)五頂,開建蒙山。自嶺表來,隨攜靈茗之種,植于五峰之中”。因此,吳理真的身份是什么?就有了本地茶農(nóng)、修道之人、僧人仙人之說,成了后人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其根本原因是都將吳理真作為本教的茶祖茶神,作為本教傳法弘道的高僧大德。
? ? ? ?此后,相關的歷史文獻記錄更多,《四川通志》載:“名山之西15里有蒙山,其山有五頂,中頂最高,名曰上清峰…即種仙茶之處。”漢時甘露祖師吳理真手植茶樹7株于山頂,“高不盈尺,不生不滅”,稱曰“仙茶”。并建立御茶園,遺址至今尚存。明代李時珍驗證后在《本草綱目》記“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溫而祛疾?!薄睹娇h志》載:蒙頂山茶“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冪覆,久凝不散?!庇赫晟蛄凇锻斯P錄》寫道“……仙茶每年采送各上臺,貯以銀盒亦不過錢許,其矜如此……”。蒙山仙茶在清雍正時期不僅為貢茶,而且成為皇家祭天祀祖之茶。茶文化專家李家光認為:蒙山仙茶之所以成為皇家祀天祭祖之茶,是因為其融匯了天地之靈氣,三教之內(nèi)涵,古今皆推崇,無可替代。

三、蒙頂山茶與禪真正融通一味
? ? ? ?寧靜的心,質(zhì)樸無瑕,回歸本真,這能是參透人生,便是禪。解渴生津,清淡靜思,降濁滌凡,有利身心,便是茶。
? ? ? ?禪機當中,品茶之道:茶不在品而在心;禪茶之道:茶不在類而在悟。禪心茶味,即禪茶一味。
? ? ? ?儒、釋、道“三教”所具有的“真、善、美”基本理念在中華大地上經(jīng)過近兩千年的相互碰撞、借鑒、吸收、融合,逐步和平共處,萬法歸宗。蒙頂山茶天然的“真、善、美”和所特有包容和諧品性,逐步做到了的萬品歸一,蒙頂山禪茶文化也兼容并包,形成特色,真正體現(xiàn)“禪茶一味”,正如佛家所講“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一)文化融合
? ? ? ?明代晚期天啟年間,蒙頂山上重修靈泉院時所立石牌坊融合了三家之主旨,正中為“西來法沫”,兩旁題“一瓢甘露”、“蒙霧聚龍”,背面題“不二禪宗”、“三乘普度”,標志蒙頂茶文化“三教合一”。牌坊前一石照壁,照壁采用歇山頂穿逗式全石結構,正面中間為浮雕麒麟,頭頂祥云、腳踏海水,背后為一蓮花。蒙頂“五峰”上清、菱角、靈泉(毗羅)、甘露、玉女峰名稱不變,共體現(xiàn)出儒、釋、道“三教合一”、和平共處。
? ? ? ?清雍正時期,朝庭因蒙頂山茶歷代為貢品,且儒、釋、道三家均推崇、互相認同,故正式選用為祀天祭祖之茶,成為中國最為神圣的茶葉。清趙懿在《名山縣志》之《蒙頂茶說》中記載:“……世傳甘露普慧禪師所植也。二千年不枯不長,其茶葉細而長,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結不散,以其異,謂曰仙茶。每歲采貢三百三十五葉,天子郊天及祀太廟用之。園以外產(chǎn)者,曰陪茶。”并詳細記載采摘制作和運送過程“……歲以四月之吉禱采,命僧會司,領摘茶僧十二人入園,官親督而摘之?!志珤淝酀櫷隄嵳邽檎暡琛!控曄刹枵YA兩銀瓶,瓶制方高四寸二分,寬四寸。陪茶兩銀瓶。菱角灣茶兩銀瓶。瓶制圓如花瓶式。顆子茶大小十八錫瓶,皆盛以木箱,黃縑丹印封之。臨發(fā),縣官卜吉,朝服叩闕,選吏解赴布政使司投貢房,經(jīng)過州縣,謹護送之。其慎重如此?!?/p>

(二)內(nèi)質(zhì)相聚
? ? ? ?內(nèi)質(zhì)體現(xiàn)在茶葉自身的內(nèi)含物優(yōu)質(zhì)豐富程度,能做出不同的品種風格,也體現(xiàn)出蒙頂山茶兼容并蓄的特點。

? ? ? ?品種融合:蒙頂山茶不僅體現(xiàn)出茶葉中最佳的色香味形,其品種除本地原生種、川茶品系(小葉元茶),選育出了蒙山 9號、11號、16號、23號等系列省級良種、名山131、311、213及天府1號、川黃1號等國家省級良種;還有近幾十年來從各地引進的茶籽點播繁育的茶葉品系,和全國引進的200多個國家級、省級品種。

? ? ? ?茶品豐富:古有圣揚花、吉祥蕊,蒙頂石花、雷鳴茶、火前茶、鷹咀、谷芽、露芽等,后有蒙頂黃芽、蒙頂甘露、蒙頂石花、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有邊茶的康磚、金尖以及各類茶葉。總體上茶葉中六大茶類均能生產(chǎn),猶以綠茶、黑茶為主,黃、紅、青等皆品質(zhì)上乘。
? ? ? ?可做天下茶:蒙頂山茶原料優(yōu)質(zhì),根據(jù)不同原料級別也適合作竹葉青、碧螺春、龍井、廬山云霧、南京雨花、信陽毛尖、永川秀芽外地等綠茶,也能加工成功夫紅茶、金駿眉、正山堂等紅茶,還可加工普洱茶、鐵觀音等,有些茶品甚至超過原產(chǎn)地的口感。每年就有三分之一的茶葉被外地商家加工成當?shù)仄贩N售出。
? ? ? ?銷往全國各地:蒙頂山茶品質(zhì)超群,眾口皆和,適于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廣大消費者,以四川為核心,銷售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qū)、直轄市,600余個市縣。藏茶銷西藏、青海、甘肅和四川三州。外銷達99.99%。
(三)和衷共濟
? ? ? ?茶葉具有升清降濁、保健養(yǎng)生、醒腦益智的自然屬性,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忠孝仁愛”等思想理念相吻合。禪茶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感恩、包容、分享、結緣”這八個字。因此,往往將茶的品飲作為一項高尚、優(yōu)雅的藝術活動,與王宮大臣、平民百姓、三教九流等各類人都結下淵源:茶貢朝廷,有了宮廷茶宴,與文人雅士結上緣,有了文人茶道;茶入佛門,有了禪宗茶道;茶入民眾,與平民百姓打成一片,有了市井茶飲、民俗茶飲,傳入少數(shù)民族,有了少數(shù)民族茶文化,傳入外國,有了各國茶文化。真正做到惠澤天下,和衷四方。

(四)神質(zhì)一體,禪茶一味
? ? ? ?1、虛實相間:茶是大自然給予人類最好的飲品,內(nèi)含的茶多酚、氨基酸、維生素等400種成分均有益人身體,用茶汁洗滌人身體。禪是佛神對人心靈最好的精神飲品,有無數(shù)的人生偈語哲理,用禪悟來蕩滌人的內(nèi)心精神。品茶與參禪均從“苦、靜、凡、放”來調(diào)心、作用、感知、體悟,蒙頂山茶所蘊含深厚的文化與廣泛意義尤為突出,使茶與禪一物一心,有相無相,互融互助,相得益彰,促進禪悟,將人的身體和靈魂得以凈化。
? ? ? ?2、內(nèi)涵一致:茶機與禪悟相通,內(nèi)涵相同。佛教中的禪悟,是指僧人信徒在參禪中頓悟,驅除睡魔,靜心自悟。這與飲茶悟道相似相通。僧道信徒飲茶參禪也將兩者更好地結合。同時,“菩薩”就是覺悟有情眾生,也即普度眾生。菩薩引導眾生實踐六度波羅蜜,也與茶性一致。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茶遇水成茶飲供世人,就是布施;茶香四溢,猶如戒定真香,就是持戒;忍受采摘、揉捻、高溫炒焙、開水沖泡,就是忍辱;提神益思,助禪去睡,就是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就是禪定;行方便法,凈心導和,就是智慧。

? ? ? ?3、精神相通:茶飲的精神概括是四個字“和、敬、清、美”,而佛釋內(nèi)容為“和、敬、清、寂”,前三個內(nèi)容精神一致,第四個字“美”與“寂”略有差異,“美”表達出舒適、平和、美好、和諧等感覺,“寂”表達出寂靜、寂滅、超脫等無欲無妄的體悟,道教的“清靜無為”精神與佛、儒也基本近似,只為信奉的神祗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不同而產(chǎn)生的差異,其精神內(nèi)核是相通一致的。因此,有人將禪茶文化的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四個字,禪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凈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脫俗。
? ? ? ?4、物我玄會:《壇經(jīng)》云:“一切眾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無情,悉皆蒙潤,諸川眾流,匯入大海,海納眾水,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边@一物我玄會理念,強調(diào)在品茶過程中主體要超越人類自身的生理局限性,無論是綠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等,還是祭天貢茶、皇室宗親宴飲及至寺僧道士、文人書生、平民百姓飲用等,從思想上泯滅物我界限,用全身心去與客體進行感情上的交流,不張揚,不擺闊,不奢華,追求一種平實,一種隨意,一種從容,通過物我的相互引發(fā)、相互融通,最終達到“思與境偕”、“情與景冥”的境界,并通過這種審美體驗,去感受人與茶,人與自然之間最深刻、最親密的和諧關系,達到物我玄會的境界。與道家主張的“天人合一”、 儒家“中庸和諧”一致,即從實景中生禪境,從有限中生無限,從飄渺中見韻致,從空靈處見精神。在這一刻,人與自然完全融為一體,人的個體生命即在這一刻融入了剎那終古。一滴萬川,有限無限,片瞬永恒都在頓悟中消融。我即茶,茶即我。我與自然一體,于是人的個體思想就達到了絕對自由的“天樂”或物我兩忘境界。

四、名山茶旅融合發(fā)展中加入禪茶文化
? ? ? ?蒙頂山茶具有的物質(zhì)性與禪修禪悟具有的精神性互為一致、互為補充,在新的歷史與文化發(fā)展背景下,可成為弘揚地方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打造蒙頂山茶旅融合發(fā)展的又一新領域、新亮點。以文化遺存保護、旅游設施建設、生態(tài)休閑體驗、茶葉產(chǎn)品保健、文化禪修養(yǎng)生為載體,促進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建議:
? ? ? ?一是保護和繼續(xù)挖掘整理其文化遺存、文史資料,豐富其內(nèi)容,以利傳承弘揚。
? ? ? ?二是堅持實事求是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原則下,挖掘整理并出版一本蒙頂山茶禪茶文化相關書籍。
? ? ? ?三是在蒙頂山茶史博物館豐富禪茶文化內(nèi)容。聘請專家在蒙山講堂上開展蒙頂山禪茶文化講座,組織相關的茶葉企業(yè)、茶文化愛好者、宗教人士等參加。
? ? ? ?四是在蒙頂山及名山主要寺院要進行禪茶雙修,日?;顒右谌攵U茶茶事,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請專家或文化學者進行指導、完善。
? ? ? ?五是茶商結合、茶旅融合,開發(fā)蒙頂山禪茶之游旅游,蒙頂山國家茶葉公園增加禪茶內(nèi)容,在新建的與三教有關的文化旅游設施要增加其內(nèi)容,配套體驗禪茶活動項目,研制開發(fā)與禪茶有關的茶葉產(chǎn)品。

二〇一七年七月二十八日 鐘國林于壺翁齋

參考資料:
1、《名山茶經(jīng)》 盧本德著 2010年
2、《天人合一、物我玄會 —— 中國茶藝美學的基本理念》林治
3、《蒙頂山茶文化說史話典》 李家光 陳書謙 2013年
4、《四川茶文化史》 四川省茶文化研究會 2016年
5、《中國世界茶文化》 張忠良、毛先頡著 2010年
6、《走進大慈寺禪茶茶藝》 張晶 2008年

作者簡介?

鐘國林,生于1966年,漢族,四川名山人,雅安市名山區(qū)茶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四川省茶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國家一級評茶師,名山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茶葉)專家組組長。長期從事農(nóng)村經(jīng)濟、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管理工作,主著《蒙頂山茶當代史況》《蒙頂黃芽》《中國名茶蒙頂甘露》,合著《名山茶業(yè)志》《蒙頂山茶文化史料》《蒙頂山茶文化知識讀本》等書籍。撰寫的《蒙山仙茶考》《世界植茶始祖——吳理真實至名歸》《建設以茶文化為核心的西部文化大縣》等40余篇文章發(fā)表在國家、省級等刊物。近年來,先后獲得四川省茶文化十大傳承人,2017年度四川省十大茶人,首屆蒙頂山茶十大茶文化傳承人、全國百縣、百茶、百人茶人等榮譽稱號。



買好茶 上茶窩 正品保障 品類齊全
查看

推薦閱讀

評論

0條
發(fā)布失敗,請檢查您的輸入。
您還沒有登錄
點此登錄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