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張金牛在首屆“生活禪與茶生活”講壇演講:茶生活中的三種美學觀

舒曼茶話 yzwi

各位領(lǐng)導,尊敬的耀悅法師和各位代表、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

在我做律師的職業(yè)生涯中,我討厭了酒桌上的應酬,開始設(shè)計了一個茶室,以茶代酒,我是在茶鄉(xiāng)長大,又喜歡傳統(tǒng)文化。朋友們認為我很懂茶,我也裝著很懂茶的樣子,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裝著裝著我便入了戲,開始對茶著了迷。于是便有了十多年的茶山行走,去各個大學的茶學院探訪和學習,以及拜訪名師等等,以至于沉湎不能自拔。我常常背著帳篷,借茶指引,攀山涉水,穿林越峰,不知疲倦,只享身心愉悅。體會那一山一味的禪意,一村一情的茶風。有時也在山上扎營,清晨天蒙蒙亮之時,看地氣升騰,鳥蟲相伴,漸漸亦體會到杜甫“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游”的意味。十七年的茶山行走,讓我慢慢悟出:世間之大,唯心和物,由心到物,由物到心,心物相融。這似乎也印證了禪宗理念中關(guān)于我從何處來,將到何處去,此生有何為的悟道因緣。同時開始對茶有一種新的認知、體會和生活禪方式相結(jié)合的實踐,也就有了現(xiàn)在的三種美學生活方式的自我體驗和推廣。

為了讓我的體悟能和現(xiàn)實生活禪相結(jié)合,也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雅致。我提倡了三種美學生活方式,并給它們各起了一個名字:第一個叫“物哀”,第二個叫“風雅”,第三個叫“禪意”。其實這三個詞也是我借用來的,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三個詞雖也不一定能準確表達我心中的三種美學生活方式,但是我先借這三個詞來向茶友們具體解釋區(qū)分這三種美學生活方式,是需從物與心的關(guān)系出發(fā)。

第一種美學生活方式“物哀”,是指由“物”到“心”的過程。

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總會有觸動我們心靈的地方,如良辰美景,清供之器,有儀式感的美的生活方式,能夠讓我們感覺生活的優(yōu)雅、有質(zhì)感和有滋味,這就是所謂由“物”引發(fā)“心”的生活方式,我把它稱之為“物哀”。能夠引發(fā)內(nèi)心感嘆的情感的事物,無論是喜悅還是悲傷,在這里都可以被稱為“哀”,然后自然而然的會在心中涌起一種美的感受。

感受到美的感覺是感性的,體會到美的原因是理性的。

學會用口、眼、耳、鼻、身、意,去體會生活之美,從學茶的色、聲、香、味、觸、法開始,漸漸明白,幸福不在于你擁有多少,而在于你能感受到多少。為此,在我的茶生活實踐當中,我設(shè)計了一個叫《衡門》的茶席,希望以器物、環(huán)境之美,給我?guī)韺儆谖易约旱目臻g。我把這方茶席作為我禪修之所,希望在我一生當中能夠有他相伴。

在華夏農(nóng)耕文明中,掌握牛耕技術(shù)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控制牛的過程中,有一種東西必不可少,這就是衡。門呢,是出入口的意思。我借“衡門”這兩個字,作為茶席的名稱,當然,《詩經(jīng)》中也有《陳風》的“衡門”,那是隱士的淡泊名利之所,很符合茶人的精神。我為“衡門”設(shè)計了茶藝的行茶方式和茶修的行茶儀軌。

第二種美學生活方式叫“風雅”,風雅是由“心”到“物”,與“物哀”相反。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風雅既指國風及大雅、小雅,也指詩意人生。把愿望語言化、文字化、器物化,借助他們,由內(nèi)到外表達出來,包括音樂、繪畫,只要是由“心”到“物”這個過程,我就叫它詩意人生。

為了能使“風雅”美學生活方式在茶生活當中得到應用,讓詩意能夠在茶席中表現(xiàn),我又設(shè)計了《長風》和《清月》兩個茶席,同時我選擇了兩種表達方式:一是向外求,以漢唐為代表;一是向內(nèi)求,以兩宋為代表配合兩種自然現(xiàn)象:一是風,一是月。并且,我采用唐朝的煎煮法和宋朝的點茶法,作為茶席的主要表達方式。

為了讓《長風》和《清月》兩個茶席的理念能夠和更多的茶友交流,我創(chuàng)立了自由茶藝師的平臺,每周的公開課讓大家體會到跟茶息息相關(guān)的文化的魅力。在這里,大家可以盡情表達自己的才藝——花藝、香道、瓷器、攝影、手作、音樂、國學等。

從2019年3月截止到今天已經(jīng)舉辦了300多場茶文化公益活動,吸引了有3000多人參加,10萬多人關(guān)注的影響力。截止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場活動是重復的,活動雖圍繞茶而展開,卻又不局限于茶,我很享受在其中。現(xiàn)在已陸續(xù)舉辦了祛濕茶會、艾灸茶會、谷雨茶會、瑜伽茶會、小滿茶會、聞香茶會、紫陶茶會、止語茶會、景泰藍體驗茶會、壓襟手作茶會、色空谷音樂茶會、國學五倫、茶道之美、親子茶會等等。

第三種美學生活方式“禪意”,禪意是指“物”與“心”的相融。由“物”到“心”,再由“心”到“物”,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也不追求立功、立德、立言。禪意人生,其“物”和“心”是體用關(guān)系,由“物”到“心”,感動了心,然后心經(jīng)過升華提煉又回到了“物”,此時“物”與“心”相融合,看淡即是云煙;煩惱無數(shù),想開就是晴天。人情世態(tài),不宜太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边@首宋代無門禪師的一首詩偈也很好的表達了我所說的禪意人生。人活在世間,四季匆匆而過,或許留意,或許忽視,有時駐足欣賞一下,煩躁時,四季都有著可痛恨之處,四季之交替,可能時時影響人的心境,但人是無法改變四季的。心境豁達,淡定從容,不為瑣事所擾,那每一天每一季都是好時節(jié)。

禪不必說,禪也不可說,我為禪意美學生活方式設(shè)計了《若無》茶席,若無,就是好像沒有,那到底有沒有呢?需要自己泡茶來體驗。我本人泡茶就常常喜歡用“若無”茶席?,F(xiàn)在有很多茶友也都非常喜歡“若無”茶席,并常常結(jié)合茶山游的體驗。

物哀、風雅、禪意,這三種美學生活方式的命名都是我借用的詞,與原本的詞的意思已經(jīng)不一樣了,因為以我目前水準,終究無法再造出三個詞來表達我內(nèi)心對這三種美學生活方式的定義。

如今,我把自己的茶生活融入到這三種生活方式之中,在實際茶生活中,這三種會有交叉組合,這三種生活方式也是對生活禪的一種踐行。最終形成了我所開創(chuàng)的以茶知識普及為主的“無顯茶課堂六講”——識茶、執(zhí)器、品水、布席、衡門、兩儀,還有以“茶的前世今生”、“茶二十四品(物)”、“茶二十四品(人)”等體驗為主的“無顯茶游學”,以及以茶修為主的“衡門”、“若無”、“清月”、“長風”等等。我想,生活在這樣的禪趣之中,再加上一壺茶的相伴,的確是愜意無比。

最后,我想以自己的一首詩來結(jié)束今天的演講:

嶺上白云留不住,村前流水起凡心。

茶山行走十柒載,心物相參半刻明。

0條評論
發(fā)布失敗,請檢查您的輸入。
您還沒有登錄
點此登錄 取消
請先登錄
在APP中打開
在APP中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