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岕茶箋》 明·馮可賓

序?qū)裘?/h4>

  環(huán)長興境,產(chǎn)茶者曰白羅懈、曰巖、曰烏瞻、曰青東、曰顧渚、曰筱浦,不可指數(shù),獨羅懈最勝。環(huán)懈境十里而遙,為懈者亦不可指數(shù)。懈而曰芥,兩山之介也。羅氏居之,在小秦王廟后,所以稱廟后羅岕也。洞山之芥,南面陽光,朝旭夕暉,云*霧*,所以味迥別也。

論采茶

  雨前則精神未足,夏后則梗葉大粗。然茶以細嫩為妙,須當交夏時,看風日晴和,月露初收,親自監(jiān)采人籃。如烈日之下,又防籃內(nèi)郁蒸,須傘蓋至舍,速傾凈匾薄攤,細揀枯枝病葉、蛸絲青牛之類,一一剔去,方為精潔也。

論蒸茶

  蒸茶須看葉之老嫩,定蒸之遲速,以皮梗碎而色帶赤為度,若太熟則失鮮。其鍋內(nèi)湯須頻換新水,蓋熟湯能奪茶味也。

論焙茶

  茶焙每年一修,修時雜以濕土便有土氣。先將干柴隔宿熏燒,令焙內(nèi)外干透,先用粗茶人焙,次日,然后以上品焙之。焙上之簾,又不可用新竹,恐惹竹氣。又須勻攤,不可厚薄如焙中。用炭有煙者,急剔去,又宜輕搖大扇,使火氣旋轉(zhuǎn),竹簾上下更換,若火太烈恐糊焦氣,太緩色澤不佳,不易簾,又恐干濕不勻。須要看到茶葉梗骨處俱已干透,方可并作一簾或兩簾,置在焙中最高處,過一夜,仍將焙中炭,火留數(shù)莖于灰燼中,微烘之,至明早可收藏矣。

論藏茶

  新凈磁壇周回用干箬葉密砌,將茶漸漸裝進搖實,不可用手措。上覆干箬數(shù)層,又以火炙干炭鋪壇口扎固。又以火煉候冷新方磚壓壇口上。如潮濕,宜藏高樓,炎熱則置涼處。陰雨不宜開壇。近有以夾口錫器”貯茶者,更燥更密。蓋磁壇猶有微罅透風,不如錫者堅固也。

辨真贗

  茶雖均出于序?qū)裘?,有如蘭花香而味甘,過霉歷秋,開壇烹之,其香愈烈,味若新沃。以湯色尚白者,真洞山也。若他懈,初時亦有香味,至秋,香氣索然,便覺與真品相去天壤。又一種有香而味澀者,又一種色淡黃而微香者,又一種色青而毫無香味者,又一種極細嫩而香濁味苦者,皆非道地。品茶者辨色聞香,更時察味,百不失一矣。

論烹茶

  先以上品泉水滌烹器,務鮮務潔。次以熱水滌茶葉,水不可太滾,滾則一滌無余味矣。以竹箸夾茶于滌器中,反復滌蕩,去塵土、黃葉、老梗凈,以手搦干,置滌器內(nèi)蓋定,少刻開視,色青香烈,急取沸水潑之。夏則先貯水而后人茶,冬則先貯茶而后入水。

品泉水

  錫山惠泉、武林虎跑泉上矣。顧渚金沙泉、德清半月泉、長興光竹潭皆可。

論茶具

  茶壺窯器為上,錫次之。茶杯汝、官、哥、定,如未可多得,則適意者為佳耳?;騿柌鑹禺吘挂舜笠诵??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閣,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時。太早則未足,太遲則已過。的見得恰好,一瀉而盡?;弥婧跗淙?,施于他茶亦無不可。

茶宜

  無事 佳客 幽坐 吟詠 揮翰 倘佯 睡起 宿酲 清供 精舍 會心 賞鑒 文僮

茶忌

  不如法 惡具 主客不韻 冠裳苛禮 葷有雜陳 忙冗 壁間案頭多惡趣。

買好茶 上茶窩
買好茶 上茶窩 正品保障 品類齊全
查看

相關(guān)推薦

無事 有閑 宜茶也

無事 有閑 宜茶也

看了又看

《中國普洱茶》
茶經(jīng)
陸羽《茶記》
陸羽《顧渚山記》
張又新《煎茶水記》
唐代:溫庭筠《采茶錄》
晚唐:蘇廙《十六湯品》
唐代:釋皎然《茶決》
唐代:斐汶《茶述》
唐代:王敷《茶酒論》
唐末:毛文錫《茶譜》
宋代:陶谷《荈茗錄》
丁謂《北苑茶錄》
丁謂《建安茶錄》
宋代:周絳《補茶經(jīng)》
宋代:葉清臣《述煮茶小品》
宋皇祐《茶錄一》
宋代:沈立《茶法易覽》
宋代:沈立《茶法要覽》
宋代:宋子安《東溪試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