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養(yǎng)生記:日本古茶書三種》王建榮西等著

  《吃茶養(yǎng)生記:日本古茶書三種》王建榮西等著,2004-03-01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吃茶養(yǎng)生記:日本古茶書三種》內(nèi)容簡介
  從名古屋乘新干線西行兩個小時,就到了岡山市。岡山古代屬吉備國,公元1141年4月,《吃茶養(yǎng)生記》的作者、日本茶道史上被尊為茶祖的榮西禪師就誕生在今岡山市郊的吉備津。
  榮西(1141—1215),又號千光、明庵,俗姓賀陽氏,幼名千壽丸。其父賀陽秀重是吉備津?qū)m(今吉備津神社)的神官。榮西幼年的時候,跟從父親誦讀佛教的俱舍頌,到了十四歲(1154年)便在比睿山(今京都市東北)延歷寺出家,號為榮西。延歷寺是日本天臺宗的總本山,創(chuàng)始人最澄大師(767—822)曾在中國留學(xué),學(xué)習(xí)天臺宗、密教、禪宗等佛教思想和戒律。最澄之后的慈覺大師(園仁,794—864)、智證大師(園珍,814—891)等也都曾在中國留學(xué)。他們回國以后帶來了新的學(xué)風(fēng)以及活躍的學(xué)術(shù)空氣。但是唐朝末年,日本停止向中國派遣遣唐使,中日文化交流陷于中斷狀態(tài)。所以到了榮西在延歷寺出家的時候,日本佛教的發(fā)展也因?yàn)闆]有新的思想傳人而處于停滯狀態(tài),教學(xué)僵化,徒具形式。目睹這種狀況,榮西從21歲起便決心到中國去留學(xué)。經(jīng)過數(shù)年準(zhǔn)備,1168年4月,28歲的榮西從博多(今福岡市)乘商船出發(fā),踏上留學(xué)之路。一星期后,抵達(dá)中國的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此時中國已進(jìn)入南宋時代。榮西先后訪問了廣慧寺、天臺山、萬年寺、阿育王寺,于9月回國,攜回了《天臺新章疏》60卷。

  《吃茶養(yǎng)生記:日本古茶書三種》前言
  從名古屋乘新干線西行兩個小時,就到了岡山市。岡山古代屬吉備國,公元1141年4月,《吃茶養(yǎng)生記》的作者、日本茶道史上被尊為茶祖的榮西禪師就誕生在今岡山市郊的吉備津。
  榮西(1141—1215),又號千光、明庵,俗姓賀陽氏,幼名千壽丸。其父賀陽秀重是吉備津?qū)m(今吉備津神社)的神官。榮西幼年的時候,跟從父親誦讀佛教的俱舍頌,到了十四歲(1154年)便在比睿山(今京都市東北)延歷寺出家,號為榮西。延歷寺是日本天臺宗的總本山,創(chuàng)始人最澄大師(767—822)曾在中國留學(xué),學(xué)習(xí)天臺宗、密教、禪宗等佛教思想和戒律。最澄之后的慈覺大師(園仁,794—864)、智證大師(園珍,814—891)等也都曾在中國留學(xué)。他們回國以后帶來了新的學(xué)風(fēng)以及活躍的學(xué)術(shù)空氣。但是唐朝末年,日本停止向中國派遣遣唐使,中日文化交流陷于中斷狀態(tài)。所以到了榮西在延歷寺出家的時候,日本佛教的發(fā)展也因?yàn)闆]有新的思想傳人而處于停滯狀態(tài),教學(xué)僵化,徒具形式。目睹這種狀況,榮西從21歲起便決心到中國去留學(xué)。經(jīng)過數(shù)年準(zhǔn)備,1168年4月,28歲的榮西從博多(今福岡市)乘商船出發(fā),踏上留學(xué)之路。一星期后,抵達(dá)中國的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此時中國已進(jìn)入南宋時代。榮西先后訪問了
  廣慧寺、天臺山、萬年寺、阿育王寺,于9月回國,攜回了《天臺新章疏》60卷。
  1187年4月,47歲的榮西再次啟程前往中國,4月25日到達(dá)宋朝都城臨安(今杭州)。他本來準(zhǔn)備到天竺去求法,但在臨安聽說旅途被北蕃阻斷,于是便留了下來,拜天臺山萬年寺的虛庵懷敞和尚為師,后來又隨其師移住天童山。數(shù)年之中,榮西積極學(xué)習(xí)佛法,卷帙浩繁的《大藏經(jīng)》,他就讀了三遍。榮西在中國時,適逢宋朝遭遇大疫,榮西奉詔祈禱除疫,因而被賜號千光。他還參與了萬年寺、大慈寺等寺院的修理工程。1191年,虛庵懷敝和尚向榮西授予法衣、祖印。這年秋天,榮西辭別恩師回國。
  榮西在中國時,正值飲茶之風(fēng)盛行,文人常以斗茶為樂。僧人們則以飲茶來驅(qū)除困倦,保持健旺的精神研習(xí)佛法。榮西顯然也被飲茶文化所傾倒,研讀佛典之余,還熱心學(xué)習(xí)有關(guān)飲茶歷史和茶的種植、制作、飲法、功效等方面的知識。榮西回到日本后,除了宣傳佛法,創(chuàng)建佛寺而外,還熱情地介紹傳播飲茶風(fēng)習(xí)。他把從中國帶回的茶種種植在筑前國脊振山(今福岡縣與佐賀縣交界處),獲得成功。后來他到博多建立圣福寺,在寺院周圍也種植了茶樹。榮西還把茶種贈送給友人明惠上人,明惠將茶種種在京都的拇尾山,這就是后來有名的拇尾茶。
  為了在日本更廣泛地傳播馀茶文化,1211年,71歲的榮西將他在中國學(xué)到的有關(guān)茶的知識撰寫成書,這就是《吃茶養(yǎng)生記》。1214年2月4日,鐮倉幕府將軍源實(shí)朝飲酒大醉,頭腦昏沉,如患重病。這時,對茶深有研究的榮西進(jìn)言道,有良藥可以治將軍的酒醉。于是,他獻(xiàn)上了一盞茶,同時呈上了剛剛修改好的《吃茶養(yǎng)生記》。將軍飲了茶之后果然好轉(zhuǎn),不禁大喜。此事有力地推動了茶在日本的傳播。
  但是,日本的飲茶風(fēng)習(xí)并不始于榮西。公元630年,日本開始向中國派遣遣唐使、遣唐僧,全面引入中國的政治文化制度。到894年,日本共向中國派遣遣唐使19次。其間正是中國茶文化走向興盛的時代,陸羽(733—804)的《茶經(jīng)》反映了茶文化的繁榮和普及。遣唐使們回國以后,不僅帶回了中國的政治、文化典籍,也傳人了中國的飲茶習(xí)俗。據(jù)日本歷史文獻(xiàn)《曰吉社神道秘密記》的記載,桓武天皇延歷24年(805),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留學(xué)歸來時,就帶回了茶種,并且種植在13吉神社旁。弘法大師空海(774—835)于804—806年在中國留學(xué),他所撰的《性靈集》卷三也提及“茶湯”。當(dāng)時,飲茶主要流行于僧侶和朝廷貴族社會,被視為一種風(fēng)雅的行為。嵯峨天皇(786—842)就很喜歡飲茶,日本最早的敕撰漢詩集《凌云集》載,弘仁4年(813)8月嵯峨天皇行幸到皇太弟的宅邸,所作(秋日,皇太弟池亭)詩中說:“肅然幽興處,院里滿茶煙。”第二年4月,嵯峨天皇又臨幸左大將軍藤原冬嗣的閑居院,作詩說:“吟詩不厭搗香茗,乘興偏宜聽雅彈。”《日本后記》載,弘仁6年(815)4月,嵯峨天皇巡幸到滋賀韓崎(今滋賀縣唐崎)的崇福寺,曾在唐朝留學(xué)過的大僧都永忠親自煎茶,進(jìn)獻(xiàn)給天皇。嵯峨天皇飲后大為贊賞,回到京城后,便下令在畿內(nèi)種茶,作為每年的貢品。這些記載反映了茶最初在日本傳播的情況,故榮西在《吃茶養(yǎng)生記》中說:“我朝日本曾嗜愛矣。”
  可是,到了9世紀(jì)末,中國的唐朝國勢逐漸衰弱,日本朝廷上下積極輸入模仿唐朝文化的熱情也漸漸冷卻。經(jīng)營原道真的建議,宇多天皇寬平6年(894)日本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文化發(fā)展進(jìn)入重視日本固有傳統(tǒng)的所謂國風(fēng)文化時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傳來的飲茶之風(fēng),逐漸沉寂。除了偶爾作為藥用而外,二三百年之間,茶幾乎被人們忘記了。直到榮西大力倡
  導(dǎo)推進(jìn),飲茶之風(fēng)才重又在日本興起,并發(fā)展為獨(dú)具特色的茶道文化。如若沒有榮西,茶恐怕真的會在日本完全消亡。因此,榮西在日本被尊為茶祖,是當(dāng)之無愧的。
  《吃茶養(yǎng)生記》,二卷。榮西在序文的開篇就指出:“茶也養(yǎng)生之仙藥也,延齡之妙術(shù)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采之,其人長命也。”這種對茶的熱情贊揚(yáng),也反映了他對茶的一種基本認(rèn)識。在他看來,茶不是一般的飲料,而是可以使人延齡長壽的“仙藥”。


[page] 

  《吃茶養(yǎng)生記:日本古茶書三種》精彩書摘
  一看。明名字章
  《爾雅》日:摜,苦茶,一名薜,一名茗。早采者云茶,晚采者云茗也,西蜀人名日苦茶西蜀,國之名也。又云:成都府,唐都西五千里有此處,此處一切物美也,茶必美也。
  《廣州記》日:皋盧,茶也,一名茗。廣州,宋朝南五千里有此處,與昆侖國并天竺相近。天竺貴物生于此,依土宜美,茶亦美也。此州無雪霜,溫暖,冬不著綿衣,是故茶味美也。仍美名云皋盧也。此州瘴熱之地也,北方人到,十之九死。萬物味美,故人多侵。然者食前吃檳榔子,客人強(qiáng)多吃之。食后吃茶,客人來,強(qiáng)多令吃,為不令身心損壞也。仍貴重檳榔子與茶矣。
  《南越志》日:過羅,茶也,一名茗。
  陸羽〈茶經(jīng)〉日:茶有五種名,一名茶、二名頓、三名菝、四名茗、五名薜加茆為六。
  魏王《華木志〉日:茗云云。
  二者,明樹形、花葉形章
  《爾雅》注日:樹小似梔子木云云。
  《桐君錄》日:茶花狀如梔子花,其色白云云。
  《茶經(jīng)》日:葉似梔子葉,華白如薔薇云云。
  三者,明功能蘋
  《吳興記》日:烏程縣西有溫山,出御茆云云,是云供御也。君子召物,皆名稱供御,貴哉茶乎!
  《宋錄》日:此甘露也,何言茶茗焉?
  《廣雅》日:其飲茶醒酒,令人不眠云云。眠,萬病之根源也,無病不眠也。
  《博物志》日:飲真茶,令小眠睡云云。眠者令人鈍根。
  《神農(nóng)食經(jīng)》日:茶茗宜久服,令人有悅志云云。
  《本草》日:茶味甘苦,微寒,無毒,服即無瘺瘡也。小便利,眠小,去疾渴,消宿食云云。一切不豫發(fā)于宿食,宿食消,故無病也。宿食,三日五日食也。
  華佗《食論》日:茶久食,則益意思云云。身心無病,故增意志乎。
  《壺居士食忌》日:茶久服羽化,與韭同食,令人身重。韭草此方無之,薤之類也。
  陶弘景《新錄》日:吃茶輕身,換骨苦云云。腳氣即骨苦也,腳氣妙藥,何物如之哉。
  《桐君錄》日:茶煎飲,令人不眠云云。不眠則無病也。
  杜育《蘚賦》日:茶調(diào)神和內(nèi),倦懈康除云云。內(nèi)者,五臟異名也。治五臟不和,在茶而已。又五內(nèi)云也。
  張孟陽《登成都樓詩》日:“芳茶冠六清,溢味插九區(qū)。人生荀安樂,茲土聊可娛”云云。六根清明云六清也。九區(qū)者,漢地九州云也漢地九分立州,今卅六郡,三百六十八州也。生茍者,生用菜,身安樂無病云也。茍則萊也,可娛者,娛樂也。
  《本草拾遺》曰:皋盧苦平,作飲止渴,除疫,不睡,利水道,明目。生南海諸山中,南人極重之云云。南人者,廣州之洋有孤絕之島,稱曰海南,又云廣南也。又近近有多洲渚,此等皆稱曰南也,今南人即是等也。廣州即瘴熱地也,瘴,此方赤蟲病云也。唐都人知州到此
  地,十之九不歸北方。食物美味,食而難消,故多食檳榔子,吃茶。不吃,多食,則侵身臟,不存百之一也,無寒之地故也。日本國大寒之地,故無此難。尚南方熊野山,夏不參詣,為瘴熱之地故也。瘴又溫病異名也?!短炫_山記》曰:茶久服,生羽翼。是身輕而可飛故云爾也。
  《白氏六帖·茶部》曰:供御云云。非百姓下人所宜,故貴重而如此云也。
  《白氏文集》詩曰:“午茶能散睡”云云。午者,食時也。茶食后吃,故云午茶也。
  白氏《首夏》詩曰:“或飲一甌茗”云云。甌者,茶盞之美名也,口廣底狹也。為不令茶湯久寒,器之底狹深也,小器名也。淺盞飲茶,非也。
  又曰:“破眠見茶功”云云。吃茶終夜不眠,而不苦身矣。
  又曰:“酒渴春深一杯茶”云云。飲酒則喉干引飲,其時唯可吃茶,勿飲他湯水等。飲他湯水,生種種病故-也。
  四者,明采茶時節(jié)章
  《茶經(jīng)》曰: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云云。
  《宋錄》曰:大和七年正月,吳蜀貢新茶,皆冬中作法為之。詔曰:所貢新茶,宜于立春后造云云。意者,冬中造則有百姓煩故也。自此以后,皆立春后造之、進(jìn)之。
  《唐史》曰:貞元九歲春,初稅茶云云。茶美名云早春,又云牙茗,此儀也。宋朝此比采茶作法,內(nèi)里后園有茶園,元三之內(nèi),集下人入茶園中,言語高聲,徘徊往來終日。則次之曰,茶芽一分二分萌,以銀之毛拔采之,而后作茶,一匙之直及千貫矣。
  五者.明采茶樣章
  《茶經(jīng)》曰:雨下不釆茶,雖不雨而有云,亦不采,不焙,不蒸。用力弱故也。
  六者,明調(diào)樣章見宋朝焙茶樣,朝釆即蒸,即焙之。懈倦怠慢之者,不可為事也。焙棚敷紙,紙不焦許誘火入。工夫而焙之,不緩不急,終夜不眠,夜內(nèi)焙上。盛好瓶,以竹葉堅(jiān)閉,則經(jīng)年歲而不損矣。欲采時,人夫并食物炭薪,巨多割置,而后采之而巳。
  右末世養(yǎng)生之法,記錄如斯。抑我國醫(yī)道之人不知釆茶法,故不用之,還譏曰非藥云云。是則不知茶之德之所致也。榮西在唐之昔,見貴重茶如眼,有種種語,不能具注。帝王有忠臣,必給茶,僧說妙法,則施茶。今昔同儀?;蛑辉诓柚?。若不吃茶者,諸藥無效,心臟弱故也。庶幾末代上、中、下諸人悉之。今依仰撰之,后不可添削矣。吃茶養(yǎng)生記暴上。
  吃茶養(yǎng)生記卷下
  入唐律師榮西錄
  第二遣除鬼魅門者,《大元帥大將儀軌秘抄》曰:末世人壽百歲時,四眾多犯威儀,不順佛教之時,國土荒亂,百姓亡喪之時,有鬼魅魍魎亂國土,惱人民,致種種之病,無治術(shù)。醫(yī)明無知藥方,無濟(jì)長病,疲極無能救者。爾時持此大元帥大將心咒念誦者,鬼魅退散,眾病忽然除愈,行者深住此觀門,修此法者,少加功力,必除病。復(fù)依此病,三寶祈請,無其驗(yàn),則人輕佛法不信。臨爾之時,大將還念本誓,致佛法之效驗(yàn),除此病,還興佛法,特加神驗(yàn),乃至得果證略抄。以之案之,近年以來之病相即是也,即彼儀軌有印術(shù)而巳。榮西恒得此意治之,多有驗(yàn)矣。其相非寒非熱、非地水、非火風(fēng)。是故近比醫(yī)道人多謬矣。
  一者,飲水病
  此病起于吃濃味,則以鹽味為危。若服桑粥,則三五日必有驗(yàn),永忌薤蒜蔥勿食矣。鬼病必惡葷腥耳。
  二者,中風(fēng)手足不從心病此病起于冷氣濕氣。以針灸湯治為危。若不近火,不浴湯。只如平體時,不厭風(fēng)。不忌食物,漫浸治則漸平復(fù)。

  《吃茶養(yǎng)生記:日本古茶書三種》目錄
  前言
  吃茶養(yǎng)生記卷之上
  吃茶養(yǎng)生記卷之下
  吃茶養(yǎng)生記譯文
  初治本吃茶養(yǎng)生記
  吃茶往來
  吃茶往來譯文
  酒茶論
  酒茶論譯文
  附錄一:茶酒論一卷
  附錄二:玉川《茶歌》獻(xiàn)疑
  主要參考文獻(xiàn)
  后記
 

買好茶 上茶窩
買好茶 上茶窩 正品保障 品類齊全
查看

相關(guān)推薦

看了又看

《茶可道》潘向黎著
《愛茶者說》浩耕 梅重編
《喝茶的智慧:養(yǎng)生養(yǎng)心中國茶》趙英立著
《京劇下午茶》徐城北著
《茶席設(shè)計(jì)》喬木森著
《中國北茶馬古道研究》內(nèi)容簡介
《茶席:曼荼羅》池宗憲著
《茶及茶文化二十一講》程啟坤、姚國坤、張莉穎編
《喝遍好茶》呂玫、詹浩著
《一學(xué)就會煮涼茶》犀文圖書編
《愛隨茶香》蔣文中、張明春著
《川人茶事》陳錦著
《普洱茶源》張孫民著、思茅市政協(xié)編
《普洱茶記、(修訂版)》雷平陽著
《實(shí)戰(zhàn)普洱茶》楊凱等著
《實(shí)戰(zhàn)普洱茶》楊凱等著
《走出茶馬古道的普洱茶》南國嘉木編著
《普洱茶的花花世界》虎妞著
《輕松品飲普洱茶》王緝東著
《普洱茶在發(fā)現(xiàn)》阮殿蓉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