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武夷山閩贛古茶道


武夷山閩贛古道之崇安黃連坑街南的朝仙橋。
  漫步崇安黃連坑古道。

       穿行閩贛古道,崇安民間謂之“走西路”。西路自古是出省的繁華商道,也是守土綏靖的軍事要隘。西路長不過百里,卻承擔(dān)著晉京官馬大道的使命。西路之所以走向蕭條,是因為太平軍入閩的突破口是分水關(guān)。這可從武夷山民間《陳氏宗譜》、《蕭氏族譜》中的兩篇史料《西寇長發(fā)記》和《遇亂記》中,得到歷史真相的解讀。其二還因為在解放前,盜匪搶占著閩贛邊界,像望仙坊、大安、小漿、楊莊、四渡、葛仙這些算得上物阜民安的村落,受戰(zhàn)火所擾,百姓只好背井離鄉(xiāng)。
 
  串起西路商路繁榮的有石雄街、傘街、四渡街、洋莊街、大安街、黃連坑街等鄉(xiāng)村古街。以崇安城為中心,出了西城門,入石雄街。過七馬槽段的烏龍壩渡,就行走在佛嶺南端沿溪峭壁鑿開的最險窄的一段棧道上,真正意義上的“走西路”,就從佛嶺下西南麓的傘街開始起步了。
 
  傘街是西路上的第一個街。如今看這個小村落,怎么也想象不出它當(dāng)年是西路的第一街。傘街的原住民大都姓陳。陳氏祖先很早在這里落腳,起初靠擺渡賺點養(yǎng)家錢,后來閩贛兩省官府修筑了一條互通的官馬大道,從佛嶺下向西北往分水關(guān)一路延伸,全長有七八十里路,這就是閩贛古道。
 
  舊時“走西路”的商旅行人,行李中都攜帶著笨重的油布傘。擔(dān)子上加了一把油布傘,長期跋涉,挑在肩上就是不小的負(fù)擔(dān)。也許是商人們或嫌傘重,或因傘破的緣故吧,他們駐足陳家客棧歇腳時,陳家就為他們張羅起修補雨傘的活兒。誰知過路商客都信賴他們,走西路的客人到此就把傘寄在此處,從江西返回時,再取走傘。商人的傘促成了傘的生意,有了傘鋪就有了傘街。
 
  一位陳姓老人自豪地說,陳氏祖上可了不起啊??啃迋阕鰝阗u傘,掙了不少錢,所以才敢拓荒購地,并田擴充。老人又說,祖上制作的陳氏油紙傘,始于乾隆年間,選的竹柄和傘骨材料上乘、不霉不蛀,傘面紙是柔性最好的棉紙,刷傘面的油是上等的柿子油和桐油。陳家做的雨傘,是傘走到哪,名聲就傳到哪!
 
  要說傘街最值得看的,就是陳家置下的那塊“百畝丘”。當(dāng)年無論財主還是縣太爺,走過此田,都要停下來贊嘆一番。那是一塊特大面積的良田,足足一百畝!田沿著西溪南北方向延伸,像巨大的條索,甩在傘街閩贛古道旁。老人來了興致,講起如此趣事:到了插秧時節(jié),‘百畝丘’沒人敢?guī)ь^下田起插,這是一望無垠的大田,一般的插秧能手,半天就是不直一下腰,也插不了底。田主就想了個辦法,在田那頭擺了一缽頭的麻糍米果,只要誰先把秧插到田那頭,誰就可以把麻糍米果當(dāng)點心吃了。
 
  如今,傘街已不復(fù)存在賣傘、修傘的店鋪了,但陳氏傘商賺了大錢購買百畝大丘的傳奇故事,仍在武夷山民間流傳。足見當(dāng)年閩贛古道上的商旅流動、人氣是何等興旺。
 
  再說西路的最后一條街,那就是離崇安縣城最遠(yuǎn)、靠分水關(guān)最近的黃連坑(望仙坊)街了。黃連坑地形狹長,中間是一條明清時期就修筑的官馬大道,全由鵝卵石和大石板鋪就,寬敞堅實,成為村莊的中軸線。兩側(cè)的吊腳樓板壁房,就是商鋪和客棧。
 
  黃連坑的村民魏羽林帶筆者沿黃連坑街走了一遍。筆者發(fā)現(xiàn)了黃連坑最大的寺廟遺址,四只巨大的立柱石礎(chǔ)還完好地遺留在原位,主殿的石臺雖然塌了,但石條還在,老魏告訴我們,過去這里香火很旺,凡經(jīng)過黃連坑的茶商們,都要到這寺里燒香祈求平安??墒沁@座廟卻毀于戰(zhàn)火。問村里人,都叫不清廟的確切名字。廟址西北面有支澗水,一塊碑石橫架于澗水之上當(dāng)作橋面,我們細(xì)心拭凈碑石上的泥土,發(fā)現(xiàn)碑上刻著“朝仙橋/大清道光八年(1828)夏月日立/望仙坊鼎新建造/闔鄉(xiāng)眾姓會首樂助”。原來這是重新建造朝仙橋的碑記。朝仙橋就是黃連坑最精美的石拱橋,由文字推測出,廟址之名可能就是朝仙庵,這與仙女投竹擔(dān)骨的傳說有關(guān)。而黃連坑真正的地名,應(yīng)當(dāng)是“望仙坊”。
 
  清朝時,黃連坑(望仙坊)有兩、三千人口,是個熱鬧的關(guān)隘小鎮(zhèn)。有客棧、飯館以及日用品供應(yīng),是黃連坑古街經(jīng)營的特色。閩贛古道上的商旅想要翻越分水關(guān),就得到此歇夜,吃飽睡好,蓄足體力,才能翻越眼前的雄關(guān)漫道!望仙坊秋寒來得早,主要是分水關(guān)隘口的強勁寒流,朝著望仙坊方向吹來。從分水關(guān)南麓流下來的澗水,十分清冽,沿著望仙坊街流向朝仙橋,匯入大安溪,成為西溪的源頭。
 
  魏羽林說,黃連坑(望仙坊)街是古代閩贛古道上最繁忙的運輸之路,商人們運送茶葉的獨輪車必經(jīng)此地,車輪發(fā)出的咕嚕聲,晝夜都在此軋軋作響,一直綿延到數(shù)里之外。在黃連坑歇腳小住的商客,來自東南西北,有的還帶著保鏢隨從。
 
  黃連坑,一個帶著苦味的地名,實際上包含著行旅艱難的暗喻,可是,這條狹長山谷里的黃連坑街,三百多年來運送了無數(shù)的武夷茶,還有閩南各地特產(chǎn)。留下了驛卒、使臣、舉子們北上晉京的腳步。黃連坑街雖然不復(fù)當(dāng)年繁榮,但與它相伴的橫南鐵路、寧上高速公路、京福高速鐵路就像三條平行的動脈,穿過分水關(guān)隧道,譜寫出閩贛交通與商貿(mào)新的史詩!
 
買好茶 上茶窩
買好茶 上茶窩 正品保障 品類齊全
查看

相關(guān)推薦

看了又看

絲路向南:茶馬古道通緬印
“萬里茶道”河南段文化遺產(chǎn)家底
與南方絲綢重合的茶馬古道 正計劃保護(hù)性開發(fā)
茶馬古道流動的血液——馬幫
一座“活著的茶馬重鎮(zhèn)”——麗江
茶馬古道:征服世界屋脊的文化之脈
發(fā)現(xiàn)茶馬古道 “南方絲綢之路”
赤壁羊樓洞,歐亞萬里茶道上的明珠
“多地”舞——茶馬古道和藏族傳統(tǒng)文化交融的體現(xiàn)
武夷茶路有三條:萬里茶路、海上茶路和驛茶之路
亞歐萬里茶道源頭 是什么記錄羊樓洞古街最真實歷史?
茶馬古道上的滇西南小鎮(zhèn)——博尚
從茶馬互市到新絲綢之路 蘭州面臨再一次抉擇
世界茶文化精髓,還在中國茶馬古道
普洱茶馬古道的前世今生
復(fù)興“萬里茶道”能否為武夷山續(xù)脈?
九江茶市在中俄萬里茶道上的歷史地位
茶馬古道的作用
滄桑歲月留痕之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與普洱茶的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