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茶馬古道最后的背夫:和死亡賽跑

  圖為:漢源縣清溪茶馬古道上的背夫。(繪圖/羅樂)
 
  在茶馬古道的三條主要線路中,綿延3000多公里、持續(xù)1300多年的川藏茶馬古道,被學術界譽為“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川藏茶馬古道四川段,雅安至康定又是其中最艱辛的一段。因為道路崎嶇,這一段全部由人力運輸,也因此產(chǎn)生了一種特別的職業(yè)——背夫,也稱“背二哥”或“背子”“茶背子”。古道背夫,因茶而盛,因茶而衰。1954年川藏公路建成通車后,茶馬古道時代宣告結束,跋涉在古道上的背夫陸續(xù)解甲歸田。“背夫這個職業(yè)消失了,但那段歷史不應該被人忘記。”四川省茶葉流通協(xié)會秘書長陳書謙,正忙著為《茶馬古道口述史》出版作準備。經(jīng)過10年的資料收集和整理,這部口述史對話了數(shù)十位茶馬古道最后的背夫,試圖通過他們?nèi)ミ€原那段悲壯的歷史。
 
  起源:茶馬互市,古道唯有背夫可行
 
  “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在中國藏區(qū),這句俗語廣為流傳?;榧拗?,請客送禮,茶葉是最為普遍的禮品。賓至客來,相待的飲食中,茶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少的。節(jié)日活動中,如賽馬、摔跤等比賽,茶葉則作為獎品獎勵優(yōu)勝者。甚至到寺廟念經(jīng),也必須要熬茶布施。
 
  在藏族同胞所居的青藏高原地區(qū),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素不產(chǎn)茶。為什么他們卻對茶情有獨鐘,飲茶蔚然成風呢?因為其所居之處高寒、缺氧、干燥,膳食以糌粑、牛羊肉為主,缺少蔬茶,而茶葉中富含維生素、微量元素及單寧酸、茶堿等成份,具有清熱、解毒、潤燥、利尿等功能,可彌補其膳食結構的不足,正所謂“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
 
  湊巧的是,與藏區(qū)毗鄰的四川、云南等地均是茶鄉(xiāng)。特別是與四川藏區(qū)接壤的雅安,是世界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種茶區(qū)。早在公元前53年的西漢時期,茶祖吳理真便開始在蒙頂山種植茶樹,締造了“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名滿天下的基礎。優(yōu)良的品質(zhì)、巨大的產(chǎn)量,加上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區(qū)位,雅安生產(chǎn)的茶自然便走進了藏區(qū)的千家萬戶。
 
  茶葉就這樣源源不斷進入藏區(qū),藏區(qū)的特產(chǎn)也交換后來到內(nèi)地,一條以茶葉貿(mào)易為主的交通線,在藏漢民族商販、背夫、馱隊、馬幫的努力下被開辟出來——茶馬古道應運而生。盡管到后期,“茶馬互市”的內(nèi)容早已不限于茶和馬,羊毛、皮張、藥材、礦產(chǎn)、布匹,錦緞、五金、百貨等都加入進來,但茶葉始終是擁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線路:雅安出發(fā),兩條線路可抵康定
 
  在川藏茶馬古道上,當時還叫“打箭爐”的康定是重要的中轉站。從雅安到康定這段,主要有兩條線路。一路是從雅安出發(fā),向南經(jīng)過滎經(jīng),在花灘分左進入凰儀,然后翻越大相嶺,下山到清溪,此地古稱黎州,是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驛站。然后西向經(jīng)宜東,翻躍2800多米的飛越嶺進入瀘定,再到康定。因為此路也是朝廷向藏區(qū)輸入軍餉物資的官道,所以稱為“大路”。
 
  另一路從雅安出發(fā),逆青衣江而上,經(jīng)天全、昂州河,翻越二郎山,經(jīng)瀘定到打箭爐。這一路順天全河而上,夾岸高山,遮天蔽日,要翻越“高呀么高萬丈”的二郎山,山高溝深,道路險峻,氣候惡劣,主要是背運貨物的背夫們來往的羊腸小道,被稱之為“小路”。“小路”因為騾馬難行,很多地方只能靠背夫肩扛背馱。
 
  由這兩條路進藏的川茶,也因此分別稱為“大路茶”和“小路茶”。茶葉在康定進入鍋莊(類似于今天的交易市場),售給藏商后用馬馱子(馬幫)馱著繼續(xù)北上,經(jīng)道孚、爐霍、甘孜、鄧柯,過金沙江至昌都進西藏。據(jù)史料記載,在明代中期,川茶總產(chǎn)量的90%都銷往藏區(qū),到了清代,每年進入藏區(qū)的茶中有80%以上來自四川。
 
  作為當時最苦的謀生方式,背夫們一般利用農(nóng)閑時間,秋收以后是最集中的時節(jié)。為了防止背夫們中途撂包子,需要有人組織、有人擔保。他們八個一群、十個一伙,在雅安的孚和、永昌恒等茶莊里領茶包,茶包用篾條包裝,重的18斤一包,輕的15斤一包。中等力氣者背10包到12包,力氣大的背15、16包,重量將近300斤。
 
  
 
  工具:基本配置,背夾子拐子腳碼子
 
  背著200多斤重的茶包,還要翻山越嶺可不容易,背夫們必須要借助工具。“背著背夾子,胸吊汗刮子,手上提拐子,腳穿腳碼子……”根據(jù)老背夫們的回憶,這些是當時背夫們的基本配置。背夫們就這樣攀爬在崇山峻嶺之間,身子彎成一張弓形,緩慢而堅定地向著遠方,一步一顫向前移動。
 
  其中,背夾子是用木條做成的架子,下方有兩點支撐,上面寬敞好放東西,用繩子收緊以后,東西也不會輕易掉落。拐子,用硬的雜木做成,一般呈丁字形狀,背夫們走一段路就要休息,用拐子頂在背夾子下方,承受起所背物資的重量。腳碼子,鐵打的防滑工具,一般綁在草鞋的底部,一種腳碼子有突出的鐵釘,用來走冰雪路面,一種腳碼子是無釘?shù)牟诿?,用來走泥濘的道路?/div>
 
  背夫的工具中,以上3種最為主要,還有汗刮子、扇單、管簽等也很常用。汗刮子,用竹片或篾片做成,在行進過程中用來刮額頭上的汗,也有不用汗刮子的人用手擦汗。扇單,用棕葉縫制而成的扇形工具,雨雪天氣時用來蓋住背的物資,不背東西時用來包拐子、腳碼子和其他東西。管簽,通常是1米多長的硬竹片,插在背夾子和背的物資之間,通過增加高度來增加背夾子的容量,放一些食物、草鞋等需要經(jīng)常取用之物。
 
  背夫以男性為主,但也有一些生活極為艱苦的婦女和兒童。他們家里缺少勞力,為了求生被迫參與其中,但因為力氣小背得少,報酬也相對更少。除了男性背夫的工具外,有些女性背夫還會帶一片筍殼,因為背夾子的取脫頗為不便,小便的時候把背夾子拄在拐子上,站立著小便并用筍殼接尿?qū)С?。用過的筍殼還不能丟,掛在背夾子上風干后下次再用。
 
  艱辛:風餐露宿,貨物受損背夫要賠
 
  盡管有工具輔助,但背著沉重的茶包,中途需要頻繁的休息。一般來說,“上七下八平十一”就要打拐歇氣,即上坡走70步,或下坡走80步,或平路走110步,就要停下來休息,順便刮一下汗。此時,背夾子不離身,拄在拐子上,背夫雙腳微叉,與拐子形成三角支架,略加喘氣休息后,便埋頭繼續(xù)上路。
 
  因為選擇道路的不同,背夫們每天走的路程也不一樣。一般來說,負重進藏的時候,“大路”日行約30里,“小路”日行20里。以“大路”為例,從雅安到康定共約500里,以居中的漢源縣宜東鎮(zhèn)為中轉站,背夫分為“長腳”和“短腳”,長腳從雅安背到康定,短腳從雅安背到宜東,或從宜東背到康定,長腳背完全程需要約20天,短腳背完全程需要約10天。
 
  現(xiàn)在說起來,200斤、500里只是冰冷的數(shù)字,但那時卻要背夫一步一步丈量。“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臘,學狗爬。”四句順口溜,生動再現(xiàn)了當時艱辛,特別是冬季天冷的時候,麂子崗、泥巴山、飛越嶺下雪,道路結冰后十分難走。就算穿上腳碼子,也很容易滑倒、摔倒,有些背清油、白酒的,倒地后油和酒會漏出,背夫還要賠償貨物損失。
 
  有時候,貨物損失嚴重,背夫就算是白干了。從雅安到康定,工錢以大米來計算,與所背貨物的重量相一致。比如,背200斤貨物到康定,交貨后得的工錢可買200斤大米。為了節(jié)約成本,也為了方便攜帶,背夫們出發(fā)的時候,通常只帶一些玉米面,或者玉米饃饃,加上一點鹽巴。沿途路上,基本上一日三餐都吃玉米饃,渴了就在路邊的水溝里捧水喝。
  
 
  危險:山高路險,路上還有土匪兵痞
 
  雖然一路艱辛,如能順利抵達,也就謝天謝地了。然而,一路上常有意外發(fā)生,因為有著許多暗藏的危險。沿途高山深谷眾多,崎嶇的小道在山間盤旋,一邊是筆直的山體,一邊是陡峭的懸崖,加上山間氣候復雜多變,或者頭上碰到山石,或者腳下不慎一滑,都有可能一個趔趄,拐子拋向空中,人茶墜入深谷。
 
  惡劣的自然條件,常常讓背夫受傷或者生病。此時,只能在同伴的幫助下,根據(jù)偏方找些草藥來吃,如果得了急病上吐下瀉,還會采取燒燈花、麻繩勒手腕等土辦法來治療。病得稍微重一些后,背夾子也背不動了,便把貨物交給別人背,工錢按路程遠近進行分攤。還有一些傷病,因為得不到及時救治,不少背夫因此命喪黃泉。
 
  自然之外,還有人為的威脅,沿線的高山密林中,時常會有土匪和棒客出沒。為了確保道路安全,沿線官府會組織保安隊,在險要的地方值守保哨。背夫隊伍在過這段路之前,領頭的掌拐師會先找保安隊長,了解該路段的情況,并請求保安隊護送。當然,請保安隊也需要費用,由隊伍中所有的背夫平攤。
 
  然而在沒有保安隊護送的時候,甚至少數(shù)有保安隊護送時,土匪就會伺機攔路搶劫。遇到土匪時,背夫只能抱頭蹲下,把臉側向一邊,避免挨打丟命。在泥巴山大相嶺,身上有五文錢就能保命,沒錢的則會被脫光衣服,然后綁在路邊的樹杈上,不少背夫就因此丟了性命。除了土匪,倘若遇上兵痞,還有可能被“抓壯丁”,從此九死一生再難回家。
 
  補給:夜宿幺店,靠葷段子消除疲乏
 
  據(jù)史料記載,清乾隆年間,四川的名山、雅安、滎經(jīng)、天全等縣銷往打箭爐的邊茶,總引額數(shù)達100340擔,計約1000萬斤以上。民國時期,每年引票銷售量均在10萬張左右,其中最低額年份亦在6.9萬多張。川藏茶馬古道上,除了“一二三,雪封山”的幾個月,其他季節(jié)常年活躍著背夫隊伍,淡季的時候每天兩三百人,旺季的時候每天有上千人。
 
  既然路途艱險、危險不斷,甚至有可能丟了性命,是什么支撐他們走下去?“每天在路上,就盼著快點到幺店子。”在川藏茶馬古道上,“大路”沿途有腳店、客店,腳店主要用來宿騾馬,客店用來歇過路客,“小路”因為騾馬難行,一般只有客店,而少有腳店??偷暧址值燃?,達官貴人住官店,生意人住旅店,背夫住幺店。
 
  其中,官店一般設在縣城,相當于現(xiàn)在的賓館,旅店一般設在大場鎮(zhèn),相當于現(xiàn)在的招待所,幺店因地制宜設置,住宿條件最差。幺店里都是大通鋪,墊上一圈破草墊,上面再扔幾張爛草席,有的甚至只鋪些干谷草。旺季的時候十幾個人,淡季的時候幾個人,就這么并排睡在地上,常年充滿汗臭味,還經(jīng)常會有虱子。盡管如此,但好歹有了個地方歇腳,比崎嶇的荒山野嶺強了不少。
 
  盡管已經(jīng)很累了,背夫們還舍不得馬上就睡,開始躺在地鋪上沖殼子。通常時候,故事葷腥,往往是一些男女之事,演講者口沫橫飛,聽眾們笑得此起彼伏,一天的疲乏也隨之消散。一輪講罷,大家紛紛睡去,不久鼾聲四起,待第二天麻麻亮,又開始新一天的征途。

相關推薦

馬鍋頭的雷響茶

馬鍋頭的雷響茶

雅安地情:茶之路

雅安地情:茶之路

滇西訪茶四題

滇西訪茶四題

看了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