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品忙麓茶

  忙麓茶產于邦東鄉(xiāng)邦東村境內的忙麓山,是臨滄大雪山向東延伸靠近瀾滄江的一支山脈,背靠昔歸山,向東延伸至瀾滄江,山腳便是昔歸渡口(原嘎里渡口),附近有昔歸新石器遺址,是人類先民居住、生活過的地方,忙麓山的村民在1970年前后的“集村”運動時陸續(xù)搬到昔歸集中居住。

  忙麓山海拔在740~950米之間,土壤為瀾滄江沿岸典型的赤紅壤。森林植被為亞熱帶季雨林,有常見喬木紅椿、大葉榕、牛肋巴、野生芒果等。山形早朝陽、晚背陰,受大雪山影響,降雨量豐富,受瀾滄江河谷影響,常年氣溫高,空氣潮濕,云海彌漫。忙麓山近一半的面積是茶園,另一半是亞熱帶季雨林。忙麓山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使得日照時間短,且多為漫射光照射,加之雨量充沛,濕度大,土壤富含腐殖質,土質疏松,含有茶樹生長所需要的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在這種生態(tài)條件下生長的茶樹植株健壯,基葉肥實厚重,為茶葉優(yōu)良品質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茶園主要分布在半山一帶,成片成林間雜在森林之中。較大的茶樹基圍在80~90厘米左右。茶園屬傳統(tǒng)采摘自然生長,樹枝盤曲宛延向上,經百年的人工無意造作,形成的造型嶙峋古怪,似臥龍、似飛禽展翅,既易攀援采摘,又有觀賞性。如能親臨體驗,實為一種享受。詩云:

  古茶歲月不知年,盤曲向上見嶙峋。

  歲歲迎來春雨潤,不辭辛苦又抽新。

  忙麓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條件,使得它在歷史上一度享有盛名。清末民初,《緬寧縣志》記述“種茶人戶全縣約六、七千戶……邦東鄉(xiāng)則蠻鹿、錫規(guī)尤特著,蠻鹿茶色味之佳,超過其他產茶區(qū)。”既然“色味之佳,超過其他產茶區(qū)”,可以想象當時忙麓茶在臨滄應有的地位,這自然就成為縣內要員和富豪們以及文人墨客品茗的首選,同時也是接待嘉賓的首選,招待省府官差、禮儀往來便必不可少。

  世傳貢品忙麓茶,靜心品賞色味佳。

  一杯清澈最爽口,良久回味實堪夸。

  1970年前后,昔歸村每年精制100千克忙麓茶上交縣上。當時茶農們稱之為“縣委茶”。縣上選中忙麓茶,莫不是因為眾人公認的“色味之佳,超過其他產茶區(qū)”。這個年代中,有機會品嘗到忙麓茶的會是些什么人呢?不僅僅是縣委里的職員吧。這就讓忙麓茶從深山里走出來,交上好朋友,見到大世面,甚至走向全國各地。雖然當時人們對忙麓茶的贊嘆已成為歷史,其輝煌的年代永遠流傳下來,在《臨滄縣志》記述中,對忙麓茶的評價也是最為突出的:“較名貴的初制青茶是忙六茶和曉光山茶,忙六茶產于邦東鄉(xiāng)忙六村,茶水的濃度高,清澈,經久耐泡,飲后爽口回味”。由于有過輝煌時期,被后人傳為“貢品”并非沒有根據,或許其間真有好事者將忙麓茶帶到京城,也是大有可能的。后人有詩吟道:

  千載長居深山里,忽然有運到京華。

  才驚眼為牡丹困,更喜梅因瑞雪發(fā)。

  夢境難求唯可遇,幽思不遂盡嗟呀。

  若能一日車船至,從此美名滿天涯。 

買好茶 上茶窩
買好茶 上茶窩 正品保障 品類齊全
查看

相關推薦

看了又看

追尋普洱茶膏的歷史痕跡
1973年的75021普洱散茶香港茶葉界的美談(一)
1973年的75021普洱散茶香港茶葉界的美談(二)
1973年的75021普洱散茶香港茶葉界的美談(三)
1973年的75021普洱散茶香港茶葉界的美談(四)
1973年的75021普洱散茶香港茶葉界的美談(五)
1973年的75021普洱散茶香港茶葉界的美談(六)
1973年的75021普洱散茶香港茶葉界的美談(七)
1973年的75021普洱散茶香港茶葉界的美談(八)
1973年的75021普洱散茶香港茶葉界的美談(九)
歷史悠久的老班章圣石
普洱茶傳承和傳播功不可沒的哈尼族
臨滄茶——茶源人緣源遠流長
臨滄是世界上茶樹種類最多的地區(qū)之一
普洱茶原料的最大產地——臨滄
光緒《普洱府志》文中的普洱茶
普洱茶山春曲
普洱茶詩集
歷史長河中,普洱茶文化的作用
普洱茶:茶熱起來,人涼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