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燈”之心,一至于此——何健先生

     二十二年后,重新登上普洱茶文化論壇,何健先生一襲麻衣、一頭華發(fā)、一副謙恭。他說,“這里有好山、好水、好人,茶也好便宜”,引得臺下一陣笑聲。

 

  初識何健,是在微信公號“一條”里的“葉放問茶”,先生小壺泡茶的姿態(tài)儼然入化境。他1985年拿到臺灣“中華茶藝獎”首獎,隨即在臺北永康街一角創(chuàng)立“冶堂”工作室,人生便泡進了壺與茶里。

  5月,滇南綠城普洱疊翠積玉,街頭鳳凰花吐露芬芳。在“兩岸四地茶文化論壇”上,魯云邂逅何健先生。遞過名片,先生隨和地跟我到一旁會客室茶敘,里面人聲嘈雜煙霧彌漫,我們索性移步到一旁的樓梯間,坐在臺階上交流。不時給來回走動的人騰地方,何先生總是禮貌致歉。不過,我還沒來得及讀完他的論文,說了一陣子空泛話,他表示可讀完再談。

  1979年,何先生用三分之一的月薪八百臺幣買了一片“紅印”,喝后“感覺像被騙了”。但普洱茶畢竟是歷史名茶,他就到香港探訪——擺滿絲綢、瓷器和中藥的“國貨公司”貨架上,有船貨公司的普洱茶。因為老茶保存不善或入倉的緣故,大多都有一股子霉味,但也有溫醇內(nèi)斂的上品。1987年兩岸開放交流,他第二年就到大陸訪茶。1993年,云南思茅地區(qū)舉辦第一屆茶文化節(jié),他來了;第二年昆明的茶文化研討會,他又來了。他和一干臺灣人,深入易武等云南茶山問茶,那時的條件之艱苦可想而知——普洱茶復(fù)興肇始,有他們的大功勛。

  不過1995年后,何健再沒有踏進云南茶山一步。一則是他預(yù)感到普洱茶即將炒熱,自動抽身而退;二則他退居“冶堂”,要去茶文化里“扎根”。

  何先生是這樣的人。當年他辭去銀行業(yè)的工作,轉(zhuǎn)而投身茶界已讓人不解。之后為了研究宜興紫砂壺,他竟然賣房換了幾把清代的壺,之后談起來笑稱是“愉快的敗家經(jīng)歷”,至今不置房產(chǎn)。他過手的壺,如今許多價值千萬,而他的“冶堂”里,并無名貴物什。“冶堂”以茶會友,來去自在,成為許多過路文化人隨心的所在。先生二十年得一“冶”字,沉潛之后,就像一把適手的老器,和光同塵,得大自在。

  魯云問他:“茶是陰柔之物,浸淫太久,會否讓人木訥消沉?”先生作答:“茶讓人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茶讓人看清物我關(guān)系,動也能更好地動。”

  魯云問他:“云南青花瓷器胎體不夠晶瑩剔透,做工又拙,美感何在?”他答:“云南青花是日用之美,你可以舒服地平視,沒有仰視驚嘆的距離感。”

  和先生交流,其圓融通透讓人折服。他告訴魯云,少些“大哉問”,多從具體而微入手;批評也得講究站位的角度,不能逆勢而為。在從景邁山去景洪的路上,魯云與先生并坐而談,不知不覺中竟錯過了在南糯山下車。

  二十多年“冷處理”普洱茶,先生將之稱為“有條件獲利者的責任”。而此次論壇上,他直陳兩個擔心:一是目前茶道領(lǐng)域“東洋風”漸盛,許多人打著“茶文化回歸”的幌子,高價開班授課,行銷奢侈器物;二是作為中華茶葉主流的綠茶文化式微,世味過于追求濃烈的香氣、滋味,而輕視更顯天地山川清幽淡遠之氣的綠茶。

  何健先生并不認為日本的美學理念與我合流。他解釋,相較之下日本的美學是震撼的、屏息的、嘆為觀止而具有強制性的;而中國的美學是悠游自在的、是繞梁三日回味無窮的。茶界對中國美學認知上的不足,帶來消費和文化上的偏差。而“世味即是人心”,“重口味”折射的社會功利心態(tài),恰恰需要綠茶的導引、潤澤。

  五月,正是何先生在臺灣制茶最忙碌的日子。他不辭鞍馬勞頓再來云南,不是為了拋頭露面湊個熱鬧。正如他在論文中闡明的:因緣際會造就了大中華與他國結(jié)合的試驗樣本,如臺灣、香港和澳門,正如龍生九子,如今當以反哺之心將其養(yǎng)分回饋于母體。作為茶人盡一己之力,“哪怕有一個人聽進我的話,就沒白來”--“傳燈”之心,一至于此!

買好茶 上茶窩
買好茶 上茶窩 正品保障 品類齊全
查看

相關(guān)推薦

岳西茶俗(下)

岳西茶俗(下)

滇西訪茶四題

滇西訪茶四題

四月,到顧渚山看茶

四月,到顧渚山看茶

看了又看

90后茶人,誰說年輕人不懂茶
因茶而美·粥姑娘|此生,只為不辜負
因茶而美·徐露瑤|從吃茶到喝茶的日子
茶技藝之美——陶冶
茶堅守之美——阿木
茶生活之美——喵喵
茶藝術(shù)之美——市民茶藝隊
茶經(jīng)營之美——王祿嵐
因茶而美,五位最美茶先生“新鮮出爐”啦
范增平:茶是在家的禪,引導人向善的本性
李曙韻:京城茶事生活隨想
《忠茶微刊之茶人專訪》——楊凱(下)
普洱贏莊:托起一個90后女孩的創(chuàng)業(yè)夢
一個女茶人的尼泊爾之旅《帶著女兒去云端》將面世
作為茶人的蔣士銓
你喝過的宋聘同慶可能出自他手,他還發(fā)明了普洱熟茶!
茶圣吳覺農(nóng)引爆的中國茶業(yè)問題,今天已經(jīng)解決了嗎?
吳啓英:現(xiàn)代普洱茶創(chuàng)始人
張宗群:做一餅有民族情懷的普洱茶
永遠的國學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