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膏的形成

  宋代茶膏的形成!很多人對茶葉史學(xué)家提出的“茶,興于唐,而盛于宋”這種觀點提出質(zhì)疑。
 
  他們認為唐代的制茶技術(shù)加上陸羽的《茶經(jīng)》,已經(jīng)是中國古代制茶史上的一個頂峰,后人無人可及。怎么能說“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呢?
 
  “盛”——依據(jù)字面的理解顯然高于“興”。怎么理解這個“盛”呢?宋代的茶葉發(fā)展比唐代又有哪些進步呢?
 
  首先,兩宋三百余年,首倡以文治國,教育興盛。太學(xué)、書院發(fā)達,學(xué)術(shù)氣氛濃厚,門第觀念淡薄,科學(xué)發(fā)明之多前所未有。這時的宋朝,已悄然出現(xiàn)了城市化的概念,“市井”一詞的出現(xiàn),對宋朝的文化與經(jīng)濟起到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其次,宋代的品茶與賞茶,有皇帝與上層人士的直接參與,打破了唐代由茶人與僧人為主導(dǎo)的局限。從唐代開始出現(xiàn)的煮茶與分茶法到了宋代更為普及。而茶坊、茶肆的出現(xiàn),使茶開始走向世俗生活。一方面,上至朝廷,下至市井老百姓對盛行的“茶會”、“茶宴”與“斗茶”、“分茶”飲茶風俗的情有獨鐘,表明了茶在
 
  當時已不僅僅是“開門七件事”之一,而上升到一門高雅的藝術(shù),是相聚賞玩娛樂的主要交際手段之一;另一方面,正是因為這種舉國上下對茶品的熱衷,自然形成了制茶業(yè)在宋代的空前繁榮,從茶葉的采摘、焙制、造形、包裝、遞運、進貢等諸方面相比唐代制茶更上一層樓,且規(guī)定更加細致,命名也十分考究。
 
  再次,“茶人群體”進一步擴大,茶葉專著與文章(包括詩詞歌賦)相比唐代顯著增多。較著名的如宋徽宗的《大觀茶論》,蔡襄的《茶錄》,陶谷的《茗荈錄》,唐庚的《斗茶記》,葉清臣的《述煮茶泉品》,蘇軾的《葉嘉傳》,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黃儒的《品茶要錄》,熊蕃的《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的《北苑別錄》等等。
 
  當然,這中間——宋代茶人群體中,也出現(xiàn)了一位幾乎與唐代陸羽齊名的“超級茶人”,你很難想到,他竟然是宋代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一個遭人厭惡又令人惋惜的亡國皇帝。
 
  在史學(xué)家眼里,他是一個玩物喪志的亡國之君,是后人引以為鑒的反面教材。
 
  在政治家眼里,他是一個低能兒,不懂得辨別忠臣與奸佞,是一個胸無大志,只會貪圖享樂的昏君。
 
  在藝術(shù)家眼里,他又是一個造詣極高的書畫家、詩人。
 
  在茶人眼里,他又是對中國茶及茶文化做出巨大貢獻的人。
 
  他本來是不應(yīng)當做皇帝的。他生于元豐五年(1082年)十月十日。既不是嫡出,又不是長子。這種特殊的身份在其他皇子面前顯得另類,在講究嫡出為正宗的皇宮里,自然形成受關(guān)注的程度與皇室的約束少于那些嫡出的皇子。換來的自由度也高于其他皇子?;蛟S,他天生就不是做皇帝的胚子。這種放任,卻使他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逐漸養(yǎng)成了輕佻放蕩的習(xí)性。
 
  公元1100年正月,年僅25歲的皇帝哲宗,也是趙佶的哥哥英年駕崩,沒留下子嗣。顯然皇帝的人選只能在哲宗的兄弟中選擇。神宗共有十四子。當時在世的有包括趙佶在內(nèi)的五人。趙佶雖為神宗之子,卻并非嫡出,又非長子,按照祖宗法度,他并沒有資格繼承皇位。但后來不知什么原因,趙佶獲得了當時權(quán)傾朝野的向太后的青睞,并在其鼎力支持下,使他在19歲時,意外地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
 
  選擇宋徽宗(趙佶)當皇帝,顯然是大宋王朝的一次嚴重失誤。建中靖國元年(1101)正月,宋哲宗朝宰相范純?nèi)?,在常州病死。在他的遺奏中即有勸宋徽宗當政要做到“清心寡欲,約己便民”之言。此話說得極重,非常直接地批評宋徽宗(趙佶)平日里縱欲過度,這在宋朝士大夫中是極為罕見的。
 
  宋徽宗(趙佶)于在位期間,過分追求奢侈生活,他重用蔡京、童貫、高俅、楊戩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財,窮奢極侈,荒淫無度。他派人四處搜刮奇花異石,用船運至開封,稱為“花石綱”,以營造延福宮和艮岳。他信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宮觀,并設(shè)道官二十六階,發(fā)給道士俸祿。在位期間,爆發(fā)方臘、宋江等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宣和二年(1120年),遣使與金朝訂立盟約,夾攻遼國。宣和七年,金軍南下攻宋。他見大勢已去,慌忙將皇位傳給他兒子趙桓(欽宗),自稱太上皇。
 
  靖康二年(1127年),他與他兒子欽宗一同被金兵俘虜。后被押往北邊囚禁,自此,北宋滅亡。此事發(fā)生在靖康年間,史稱“靖康之恥。”
 
  宋徽宗后來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四月甲子日,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享年54歲。
 
  后來的史學(xué)家始終有一種疑問:什么原因使宋徽宗這樣一個昏聵低能的人,爬上了皇帝的寶座?
 
  有人說,是他表面的儒雅迷惑了擅長政治權(quán)術(shù)的向太后。
 
  也有人說:這是天意——天要亡大宋國,選擇了這么一個亡國之君。
 
  但是,正是這樣一個昏君,在藝術(shù)造詣上卻獨樹一幟,至今被后人津津樂道。他治國無能,但藝術(shù)才能頗高。
 
  他獨創(chuàng)的瘦金體書法獨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沒有人能夠超越。這種瘦金體書法,挺拔秀麗、飄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書法的人,看過后也會感覺極佳。宋徽宗傳世不朽的瘦金體書法作品有《瘦金體千字文》、《欲借風霜二詩帖》、《夏日詩帖》、《歐陽詢張翰帖跋》等。此后八百多年來,迄今沒有人能夠達到他的高度,可稱為古今第一人。
 
  他的畫作也可圈可點。從古迄今,均屬于“國寶級”的收藏品。宋徽宗本人的創(chuàng)作偏于粗獷的水墨畫。傳世作品中,有其簽押的作品較多,但所畫比較工細的,如《祥龍石圖》、《芙蓉錦雞圖》、《聽琴圖》、《雪江歸棹圖》(以上均藏于故宮博物院)、《瑞鶴圖》(遼寧省博物館藏)、《翠竹雙雀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等作品皆被專家認定為是畫院中高手代筆之作。只有藏于美國納爾遜藝術(shù)博物館的《四禽圖》卷和上海博物館藏的《柳鴉圖》卷被認定是他的親筆,兩畫都是水墨紙本,筆法簡樸,不尚鉛華,而得自然之趣。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圖》也屬此類。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也和這位書畫皇帝不無干系。宋代畫家張擇端在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的歷史長卷后,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并鈐上了雙龍小?。ń褙?。
 
  因此,后世的一些史學(xué)家因為宋徽宗的這些貢獻,也大加惋惜。如《宋史》在《徽宗記》中,就嘆曰:“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意思是說宋徽宗什么都能做,唯獨不能當皇帝。
 
  宋徽宗對后人還有一項重要貢獻,那就是“茶”。恰恰這一點,除了茶葉專家外,極少被后人熟知。如果我們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去搜索“宋徽宗”這三個字時,映入眼簾的是大量關(guān)于他生平及書畫方面的報道,而對他熱衷的茶事卻鮮有介紹。
 
  其實,宋徽宗是繼唐代陸羽之后又一個最著名的茶葉專家。也可以說是“大家”。他是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中總共三百多個皇帝中唯一一個寫茶書的人。
 
  宋代斗茶成風。《大觀茶論》中詳細記載了程序繁復(fù)、要求嚴格、技巧細膩的斗茶。我們可以假設(shè),如果沒有陸羽和陸羽的《茶經(jīng)》的話,那宋徽宗會憑借他的《大觀茶論》一書,理所當然地摘取“茶圣”的桂冠。
 
  《大觀茶論》是在大觀年間寫成的茶論,共20篇。1107年成書。全書2900字,正文分產(chǎn)地、天時、采擇、蒸壓、制造、鑒別、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茗、外焙等20篇。對于產(chǎn)地、采制、烹調(diào)論述得非常詳盡。在色香味的審評中,《大觀茶論》比陸羽的《茶經(jīng)》更清楚詳細。在茶道精神方面,陸羽提出了“精行儉德”,而趙佶提出了“清和澹靜”,境界更深了一層。這是宋代品茗斗茶更加深入的客觀反映。
 
  顯然,宋徽宗精研過陸羽的《茶經(jīng)》。他不僅深刻地理解了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對“膏”字的使用,而且也以專家的眼光將“膏”字尚未深化的內(nèi)容挖掘出來。在《大觀茶論》中,他提出一個鑒別茶的方法:
 
  “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膚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斂以實。”
 
  意思是說:茶餅的外表如人的面目,茶餅表面含的膏狀物質(zhì),如果較稀的話,會出現(xiàn)很多皺紋。如果表面含的膏狀物質(zhì)較多、較厚,即膏稠者,其表面的紋理不明顯,質(zhì)地堅實。
 
  在這本書里,趙汝礪第一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方法。
 
  “茶既熟謂茶黃,須淋洗數(shù)過。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壓之,至中夜取出揉勻,復(fù)如前入榨,謂之翻榨。”
 
  這段話的意思是:蒸熟的茶葉稱“茶黃”,茶黃得淋水數(shù)次令其冷卻,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榨膏前用布包裹起來,再用竹皮捆綁,然后放到大榨床下擠壓,半夜時取出搓揉,再放回榨床,這是翻榨。
 
  需要說明的是,《北苑別錄》的作者趙汝礪在寫到這里之后,又綴上幾句話:“蓋建茶味遠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流其膏,建茶唯恐其膏之不盡,膏不盡則色味重濁矣。”意思是說:北苑的貢茶(也稱建茶)味道厚重,不是其他茶能比的。江茶害怕茶汁流失,而建茶卻擔心茶汁流不干凈,因為茶汁流不干凈使茶色混濁,異味太重。
 
  乍一看這幾句話,不知是生產(chǎn)茶膏的工藝,倒認為宋代的餅茶一味地將茶汁擠出才能算做好茶。但是,如果真按字面意思去理解的話,那榨去茶汁的茶葉一定會如木屑一般。因為失去了茶汁的茶葉也就失去了茶的本味,不可能有品飲的價值。但作者為什么又這么說呢?
 
  其實,后幾句話是作者的障眼法。畢竟北苑貢茶苑是皇家茶園,有相當嚴格的保密制度。不可能允許任何一個知情的官員隨意將這里的秘密對外泄漏,更別說以書籍的名義。
 
  實際上,作者是在有意無意中,很巧妙地將茶膏的制作工藝記錄下來。
 
  宋代將此方法獲得的茶膏,用于兩個方面:
 
  一是作為獨立的茶品納入宋代的茶品名錄。如北宋第一位茶著者陶谷(公元907~960年)在撰寫《茗荈錄》時,就將兩款茶膏納入其中:一種是“玉蟬膏”,另一種是“縷金耐重兒”。雖然《茗荈錄》主要記述茶事的十八個趣聞,但我們從這些描述中看到這兩款茶膏的名稱,標志著茶膏作為獨立產(chǎn)品的存在。
 
  二是在餅茶制作過程中,有意識將餅茶表面用茶膏涂層,以增加餅茶表面的光亮度及色澤。這與唐代制茶中“含膏”工藝有明顯不同。或者說相比唐代而言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宋朝的蔡襄(公元1012~1067年)曾做過宋仁宗的貢茶使(負責造茶進貢的官吏),在他著述的《茶錄》中對此有專門的描述:“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黃紫黑之異”。這里的“珍膏”就是茶膏。他說:餅茶多數(shù)用茶膏涂在餅茶的表面,因此有青色、黃色、紫色、黑色的區(qū)別。實際上,宋徽宗在《大觀茶論》提到的“膏稀者”與“膏稠者”都與茶膏涂在餅茶表面多少與厚薄有關(guān)。
 
  其實,宋代是中國名茶不斷涌現(xiàn)的時代。我們從《宣和北苑貢茶錄》(宋代熊蕃所著)中,可以體察到為皇家所造團餅茶那出神入化的皇室茶譜。其中尤以龍團鳳餅為精致致極。熊蕃在他的書中,錄有38種團餅茶模型,有方、圓、橢圓、花式等,造型多姿多彩,飾面用龍鳳圖騰,祥云氤氳,寄托一種神韻,其茶名“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龍鳳英華”、“龍園勝雪”、“玉除清賞”等更是引人入勝。這其中,有一條是后人極少發(fā)現(xiàn)的,就是茶膏也為其增色不少。如果沒有“珍膏油其面”,會使其遜色不少。
 
  但是,不幸的是,這種制茶工藝卻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詔罷造龍團鳳餅,全部改為“散形茶”。
 
  朱元璋之所以這樣做,是有三點原因:
 
  一是這種制茶法因為工藝復(fù)雜,耗費太多的人力物力。被朱元璋斥之謂“奢侈”。它只滿足少數(shù)人的享樂,大部分人或者說平民百姓根本消費不起。那時的團餅茶素有“一朝團焙成,價與黃金逞”的說法。真正是黃金有價,貢茶無價。朱元璋少時貧窮,深知社會底層人的辛苦。他知道,這種龍團鳳餅制茶方式的延續(xù),距離普通人民大眾愈來愈遠。因此下決心取締這種制茶模式,改用制作工藝相對簡單的“散形茶”,目的是要使普天之下,他的臣民都能享用飲茶的快樂。
 
  二是唐宋延續(xù)下來的貢茶制度,造成當時的各級官吏對茶農(nóng)與茶工的剝削愈演愈烈。到元代時,多次爆發(fā)了小規(guī)模農(nóng)民暴動,反抗朝廷對茶農(nóng)的盤剝,造成社會的不穩(wěn)定。因此,朱元璋取締“龍團鳳餅”的同時,也一并撤銷北苑貢茶苑,不再設(shè)皇家茶園。
 
  三是宋代過分強調(diào)制茶技藝,追求工藝至高至極。在制茶技藝達到頂峰之時,反倒出現(xiàn)無技可施。這就使一部分制茶工匠在技窮之后開始走向“旁門左道”。為了提高茶葉的香氣與滋味,他們便將龍腦及一些香料,相當于我們今天的香味添加劑的東西,混入茶中,使品茶者明顯感到不同于其他茶的味覺,以便勝出。這種近似“摻假”的方法在當時不是少數(shù),而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被記錄在很多茶書里??梢?,中國的制茶領(lǐng)域里的“造假”現(xiàn)象,自宋代起始,就一直作為行業(yè)內(nèi)的“潛規(guī)則”存在,有的甚至被奉為“祖?zhèn)髅胤?rdquo;、“祖?zhèn)髅刂?rdquo;,一直延續(xù)至今。今天我們市場仍盛行的一部分所謂的“奇香”與“高香”茶,都與香味添加劑有關(guān)。
 
  但不管怎么講,明朝朱元璋的一道圣旨:罷龍團鳳餅,改散形茶,使延續(xù)上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藝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內(nèi),從此不見蹤跡。
 
  很多茶葉史專家對明朝朱元璋的做法至今耿耿于懷。他們認為,中國的制茶技術(shù)發(fā)展在宋朝達到頂峰之后,則由盛轉(zhuǎn)衰。其轉(zhuǎn)折點就在明朝朱元璋開國之始。
 
  有一點,倒是我們可以認同的??v觀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各個階段,明代對中國茶葉的研究也是最薄弱的。雖然明朝出版的茶書最多,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高達五十五種之多,而唐宋只有七種,后來的清朝也只有十一種。但明朝的茶書質(zhì)量一般,沒有超越唐宋時期如《茶經(jīng)》、《大觀茶論》等茶書的內(nèi)容。絕大部分為茶區(qū)概要,風土人情,或唐宋茶書的翻版。
 
買好茶 上茶窩
買好茶 上茶窩 正品保障 品類齊全
查看

相關(guān)推薦

宋代溫州茶文化的歷史

宋代溫州茶文化的歷史

看了又看

貢潤祥普洱茶膏“身世之謎”
2014年新春音樂茶會
蒙頓茶膏2014年新春茶會結(jié)束
對蒙頓茶膏的點評
普洱茶膏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
普洱茶膏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
乾隆皇帝用茶養(yǎng)生
您會不禁戀上的普洱茶膏
茶養(yǎng)生是極好的
飲易武春曉普洱茶膏品風景
易武春曉三味
玉龍勝雪四品
關(guān)于御香君普洱茶
普洱茶膏茶趣
貢潤祥普洱茶膏被指定為2013鳳凰財經(jīng)峰會茶
挑選普洱茶膏的三查二看一品
貢潤祥茶為云南茶企創(chuàng)新茶膏
貢潤祥茶膏走進有機時代
云南貢潤祥茶膏得到太空生物育種科技支持
貢潤祥普洱茶膏打造現(xiàn)代養(yǎng)生佳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