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歌唱家何紀光與古丈毛尖茶

  已故男高音歌唱家何紀光,湘西古丈縣古陽鎮(zhèn)小河人,自幼受民歌熏陶,是該縣業(yè)余漢劇團一名小演員,師從嚴汝君。1952年冬,在古丈縣城舉行的文藝晚會上,以一曲《王大媽要和平》的演唱贏得了全場掌聲。得到縣長獎勵:一支金星鋼筆和一個口琴。
 
  1953年,湖南省歌舞團到古丈招生,何紀光被當場錄取,辭別古丈茶城,下酉水過沅江入洞庭,大步流星地向藝術(shù)殿堂走去。在省歌舞團,他深入三湘四水,學會了漢、苗、瑤、侗、土家等各族民歌唱腔。1965年參加全國音樂周,領(lǐng)唱《澧水船夫號子》,初露光芒。
 
  1962年,何紀光入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學習。通過深造,何紀光才華彰顯,能編善唱,既掌握演唱不同類型歌曲的技巧,又發(fā)展了真假嗓結(jié)合、剛?cè)岵?、具有中國民族氣派的獨特唱法,音域?qū)拸V,風格淳厚,聲音優(yōu)美,變換自如,從而使他在民族演唱藝術(shù)中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1980年,何紀光再次到上海音樂學院學習。他作曲并演唱的《回苗山》,其韻味其情趣令人心醉,如飲濃烈的包谷酒如喝古丈的毛尖茶。湘西苗寨風物、人情洋溢于生動優(yōu)美的旋律之中,特別是聲情并茂的演唱,高亢而悠遠的歌調(diào),產(chǎn)生了“聲振林木響遏行云”的藝術(shù)威力。他作詞作曲的《思念》,雖問世曠久,然從審美的角度聆聽,令人頓覺歌唱家寫的歌,有種既可意會又可言傳的理性感悟,完完全全是心靈的音響自然流露,不存絲毫匠意,可謂是“唱”出來的而不是“作”出來的歌。
 
  1964年,在第五屆“上海之春”音樂會上,何紀光演唱的《挑擔茶葉上北京》、《洞庭魚米鄉(xiāng)》兩首湘韻醇濃的歌曲轟動樂壇,風靡全國。從而讓他極具金屬般色彩和英雄氣質(zhì)的高腔音色,在我國民族聲樂領(lǐng)域占有一席之地。
 
  1965年,何紀光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yè)后,他深入三湘四水,遍訪省內(nèi)著名藝人和民間歌手,涉獵了全國民族民間音樂,掌握了地方戲曲和民歌的藝術(shù)特色。
 
  1983年,何紀光隨文化部表演藝術(shù)團赴香港演出,轟動港島,各家報紙紛紛載文驚嘆:“何紀光是中國歌壇一絕。”
 
  1988年何紀光隨湖南省藝術(shù)團赴日訪問演出,聲震異域扶桑,他自編自唱的《應山巖》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5年5月,他應邀首次赴臺參加“歌頌流芳古到今”音樂作品演唱會,在孫中山紀念館高唱《祖國頌》、《蜀道難》等浸透炎黃子孫拳拳愛國之情的歌曲,展示海峽兩岸血濃于水的親情,在觀眾如潮的掌聲中,找到了海峽兩岸人民感情的契合點。
 
  何紀光在歌壇上奮斗了四十多個春秋,他演唱了《挑擔茶葉上北京》、《洞庭魚米鄉(xiāng)》、《濟公》等為國內(nèi)外廣大聽眾所喜愛的歌曲。2002年9月19日凌晨,因心肌梗塞,于長沙去世。曾為同事的作家水運憲稱其是“在云端上唱歌的人”。
 
  何紀光成名不忘茶鄉(xiāng)父老的關(guān)心和培育,多次回湘西為各族人民演唱。1985年,他隨王品素教授及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來吉首講學、演出,其后又專程趕回吉首,參加建州30周年大慶電視藝術(shù)片的拍攝。1988年,何紀光回古丈縣,配合湖南省電視臺拍攝反映其藝術(shù)生涯的《那山·那水·那歌》音樂專題片,放聲高歌《回苗山》等10首新歌,傾訴一位游子眷戀茶鄉(xiāng)之情。
 
  何紀光平生嗜茶,自稱“茶鬼”,古丈毛尖是他家用于饋贈朋友的必備飲品。在湖南省茶科所、東山峰茶場、安仁縣豪峰評茶會、湖南省茶葉學會衡陽年會上,都有過他的“茶葉”和“魚米”歌聲,他與湖南茶葉界朋友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緣。何紀光病故后,親屬遵其遺囑,骨灰還葬古丈大觀山茶山上,算是為茶鄉(xiāng)最后的歌唱。
 
買好茶 上茶窩
買好茶 上茶窩 正品保障 品類齊全
查看

相關(guān)推薦

看了又看

記錄:宜興紫砂壺大師顧景舟先生二三事
唐朝詩人盧仝與《七碗茶歌》
陸羽,中國茶史中的傳奇人物
大師與茶
李偉:尋普洱茶之根
巖文:普洱茶的擴張英雄
張國立:“康熙爺”與他的60噸普洱茶!
吳金梅:一杯云南情
李曙韻:茶道就是生活藝術(shù)
李曙韻:品味當下便是最好的茶
臺灣著名茶人李曙韻與茶
林偉平:加工技術(shù)改良 陳茶清香仍在
白水清:茶界一號高手
茶界奇才王貴卿
印度總理莫迪:從賣茶小販到從政之路
周作人看走眼這杯“茶”?
名人話茶:品好茶是清福
民國茶范:陶行知鮮為人知的茶葉教育
李?。簮凵下?,愛上茶文化
胡適之:他是名副其實的茶博士,愛毛峰,好龍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