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技術】龍井茶的炒制

【茶與技術】龍井茶的炒制
 1、炒制工藝
 
  從樹上采摘下來的鮮葉到成為龍井茶葉,必須經過炒制這道工序。龍井茶扁平光滑的外形,翠綠微黃的色澤,品飲時的香郁,乃至于龍井茶的其他品質,都與炒制有不同程度的關系。高級西湖龍井茶的炒制仍然保持傳統(tǒng)的人工方法。西湖茶農們在炒制龍井上傾注了大量心血,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技藝,改進手法,形成了完整而的獨特的炒制工藝。
 
  龍井茶的初制由10道工序組成,依次是鮮葉攤放、炒青鍋(殺青)、回潮、揉捻(高、中級龍井不揉捻)、二青分篩與簸片末、輝鍋、干茶分篩、挺長頭、歸堆、貯藏收灰。這10道工序前后銜接,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其中攤放是前提,青鍋是基礎,輝鍋是關鍵。炒制還有“抓、抖、搭、拓、捺、推、扣、甩、壓、磨等十大手法。炒制時要根據(jù)鮮葉的大小,老嫩程度和鍋中茶坯的成形狀況,不斷變換手法,靈活操作,并與鍋溫有機配合,從而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龍井茶。
 
  攤放。采回的鮮葉需要在室內攤晾。場地要求清涼、潔凈、通風。攤放厚度3厘米左右,中下級鮮葉可稍厚些,經6小時攤放后,待鮮葉減重15—20%,含水量達70%左右,才可上青鍋炒制。
 
  青鍋。是殺青和初步整形的過程。就是將經攤晾后的青葉在80℃--100℃度的鐵鍋里進行殺青。青鍋主要采用抓、抖手法,使青葉水分散發(fā),而后又用拓、壓、抖、甩等手法進行初步成形,初理直成條,壓扁成形,炒到七至八干時起鍋,一般每鍋投入鮮葉130克左右。在青鍋中炒制時間一般在15分鐘左右。炒特高級龍井茶,需待鍋溫升至90--100℃時,在鍋面上涂抹專用油,然后投入100克攤放葉,手法開始以抓、抖為主,使均勻受熱,水分散布;反復多次后,改用搭、抖、捺的手法進行初步造型,壓力由輕而重,使茶葉理直成條,壓扁造型。炒至七八成干時,即可起鍋。
 
  回潮。經青鍋炒制的茶葉起鍋后薄攤回潮,攤涼后經篩分,篩底篩面茶分別進行輝鍋。攤涼回潮時間控制在1小時之內。
 
  輝鍋。輝鍋的作用是進一步整形和炒干。作法是將青鍋、回潮后的茶葉,放置在70℃左右的鐵鍋里,鍋溫控制在低—高—低的過程中,手勢壓力逐步加重。主要用抓、扣、拓、磨、壓、手法把茶葉整形炒干。輝鍋要作到手不離茶、茶不離鍋,通過磨壓將茶葉的毛茸脫落,使芽葉扁平、光滑、透出茶香。輝鍋通常的一鍋是由四鍋青鍋、回潮的芽葉匯成,炒制時間每鍋大約1小時。輝鍋后的干茶含水分5—6%左右,干茶以手折之即斷為準。輝鍋后的干茶在攤放涼后,簸去黃片,篩去茶末,即成為成品干茶。
 
  在電鍋出現(xiàn)之前,炒茶的燃料要用硬質柴火和木炭。電鍋出現(xiàn)后給炒茶工帶來了方便,炒茶工不用再添柴續(xù)火,只需用手撥動裝在鍋架邊上的電溫開關來控制鍋溫。據(jù)說,上個世紀60年代,周總理陪外國客人參觀梅家塢時,當外國客人看到茶農在滾燙的熱鍋上用手炒茶時,就問炒茶工為什么不同機器來代替人工炒茶?對外國客人的提問,當時茶工一時沒能回答上來,周恩來總理卻接過話題,巧妙地回答說:龍井茶不僅是可飲用的食品,更是一件用人工精制的可食用的工藝品,需要人來掌握。周總理一語點出了龍井茶炒制的真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茶農們不斷進行炒制技術的改進和革新。一是改無邊淺鍋為平邊深鍋;二是改炒茶鍋手磨為電磨,節(jié)約了勞力,使炒出的茶葉更加平扁光滑,色澤勻潤;三是改行灶為圍灶炒茶,改善了炒茶工場的衛(wèi)生條件;四是改柴灶為電灶,為降低電耗電炒鍋先后手采用了電阻絲灶、電磁內熱灶和遠紅外灶等;五是改桕油為茶葉專用油潤鍋,進一步提高了茶葉質量;六改手工炒茶為半機械化和機械化炒茶。50年代末到70年代新,先后在梅家塢、雙峰村等地試制成往復式長槽滾壓機,初步解決了中、下級龍井茶的扁平問題。1994年西湖區(qū)農業(yè)局引進往復式多槽扁茶機,試炒中級龍井茶獲得成功,機炒時輔以人工,已能基本保證高中級龍井茶的質量要求,提高了工效。
 
  精制加工。就是通過工藝手段,對毛龍井進行整飾,提高外形的美觀程度,穩(wěn)定內質,使之符合商品茶的產品標準。
 
  2、炒制的藝術
 
  高級龍井茶全憑一雙手在一口光滑的特制鐵鍋中,運用各種手法炒制而成。炒茶工根據(jù)各級龍井茶不同標準和需求,靈活巧妙地運用各種技藝,才能炒制出多個級別和香味不同的龍井茶。所以,龍井茶的炒制不僅僅是一種技藝的運用,而且是一種文化體現(xiàn)和藝術的創(chuàng)作。
 
  龍井茶的色澤翠綠,綠中透黃,外形扁平光滑,形似“碗釘”,湯色碧綠明亮,滋味鮮爽甘醇。這種色、香、味、形的統(tǒng)一,要求它的炒制工藝極其講究。同樣的鮮葉,不同人去炒制,結果會大相徑庭。老茶農說,采摘的技術幾天就可以學會,而炒茶技術的掌握和精通卻不是三天五日的事,短則三五年,長則終生。一個炒茶能手不僅需要勤奮好學,也需要悟性。目前,西湖龍井茶區(qū)的炒茶主力都是從十幾歲開始學習炒茶,經過長期苦練摸索,如今已經四十歲的人,至少已經有二三十年的炒茶經驗。
 
  正宗高級龍井的炒制是手工的。傳統(tǒng)的炒制全用手工在熱鍋中操作,勞動強度很大。從青鍋到輝鍋,從青葉到茶,要炒上一定的時間,用柴火燒鍋,用手在鍋里炒作,手上要燙出很多泡,流血是經常的事,年頭久了,手對高溫的承受和對茶葉的感知能力中會逐步提高,一雙手才能練出來。所以,燙手起泡,舊皮換新皮,是常見的事,也是一種必須的功課。當年乾隆皇帝在龍井茶炒制現(xiàn)場,觀看炒茶工用手在熱鍋中炒制后,深為炒茶工的繁重勞作和技能而感嘆,并賦詩云:“地爐文火續(xù)續(xù)添,乾釜柔風徐徐炒。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龍井茶的炒制技術巧奪天工,傳統(tǒng)的手工炒制技藝精深。炒制時,炒工要隨著鮮葉的老嫩和鍋中鮮葉的加工程度,因茶葉品種、水分含量、鍋溫高低而變換手形、手勢、手法和力量大小,異常巧炒,因此可以說,這種技藝只可意會,難以言傳。
 
  龍井茶炒制技藝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如果你去產龍井茶的村莊走走,看一看人工炒茶的情景,聽一聽茶農們的話,你也許會有所體會。在炒鍋現(xiàn)場,老茶農抓起一把新炒的龍井茶,向你說,這是“神氣十足茶”,那是“神氣不足茶”,這是“姑娘茶”,那是“老嫗茶”等等,這是什么意思呢?既然茶是人工炒制的,當然會有小伙炒的,姑娘炒的,大伯炒的,老嫗炒的,難道他們炒的茶會不同嗎?還能從茶葉上看出來是什么人炒的嗎?是的,老茶農和內行人,只要抓起一小把茶放在手心上一瞧,就看出了茶的“神氣”,就能知道,這是哪種人炒的。只是,這種差別是非常微小的,只有內行人和老茶農才能辯明,就像老中醫(yī)一看你的臉色,便知病情一樣。
 
  茶葉神氣如何,原因在哪里?據(jù)講,個中原因就在炒茶人身上,就在于炒茶人身體健康如何,精力是否充沛。精力旺盛的青壯年炒的茶,精光锃亮,神氣十足,老人、婦女炒的茶,神氣就沒有那樣足,比不上年輕小伙炒的茶。據(jù)說,如果買到十七八歲的小伙子或三四十歲的壯年人炒的茶,給老人或病人喝很有益處,是很有運氣的。精力壯盛的小伙子倒適于老頭喝,特別是婦女炒的茶,能間接采陰有互補作用。
 
  因此,在龍井茶鄉(xiāng)通常由女人炒青鍋,因為她們的手勢軟,能把露水抖干,葉片甩燥也就可以了,等到炒完青鍋,在過攤涼,讓梗子葉脈里的水分往葉片走勻,再炒輝鍋的時候,就由男人出場了。因為炒輝鍋需要勁道和力氣,沒有勁,茶葉就拓不扁、壓不平,就沒有光亮,沒有神氣。
 
  茶葉在鍋內既是散發(fā)水氣的過程也是吸收人氣的過程,散發(fā)水氣以變干,吸收人氣以成形和提質。手板心有個穴位,叫勞宮穴。炒茶人的精氣,由勞宮穴通道進入茶葉,困而人體的健康狀況對茶葉葉質和葉面的影響也就不可避免。
 
  有人認為,茶地、土壤、水質、空氣、陽光,還有人的精神都滲潤在龍井茶里,才使它有了如此的品質。龍井茶豐富的營養(yǎng)和高雅的清香,與炒茶過程中的人氣密切相關,是不可忽略的成因。
 
買好茶 上茶窩
買好茶 上茶窩 正品保障 品類齊全
查看

相關推薦

看了又看

茶香醉人:到安溪體驗制茶24小時
詳解臺灣茶凍頂烏龍的制作的四個階段,好茶就是這樣來的!
這樣的茶,你喝不喝?看完我震驚了
綠茶加工技藝
烏龍茶制作程序
毛茶加工技藝
都勻毛尖加工技術
遵義毛峰加工技術
湄江翠片加工技術
正山小種的精制工藝
信陽毛尖的手工炒制工藝
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制出好茶來
濕度對白茶加工有著怎樣的重要性?
手工茶和機制茶區(qū)別對比
請尊重那些堅持品質的制茶師傅
被誤解的茶葉“發(fā)酵”
中國茶葉加工工藝的演變簡述
普洱茶古法茶青真實再現(xiàn)
雙手采茶技術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