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靜茶至,茶至靈來飲茶之至境

  茶有靈性。若與其靈未冥、其性未合、其境未契、其器未容,則一半的茶味會在喝茶時悄悄溜走。所余者,徒為茶之形?。凰嬚?,不過是唯剩茶羹的白水而已,僅有解渴之用和充雅之功,而難為體道之佳偶、修心之絕配、參禪之助緣矣。
  茶當(dāng)是草木精華累世修煉而成。天地之清氣所養(yǎng)、山間之靈坡所育、雨前之甘露所滋。最宜農(nóng)家處子新沐后無語采摘、竹簍中輕放浮擱;最宜汲深山清泉盛于沙壺,拾林間松枝燃于泥爐,壺置爐上,火燒水開,俟溫度適中后備沖茶之用;最宜形拙貌樸之泥砂壺泡茶、外赭內(nèi)青之泥瓷杯喝茶,既可醇其原味,復(fù)可賞其形色;最宜二、三素心野老、散淡閑人處江湖之遠,棲泉石之間,琴舞松鼠,棋敲閑花。風(fēng)過竹響,云飄水流。無心有意間啜飲一口,言來語往中齒舌余香。一分苦澀,幾絲清涼。茶靈充滿,茶意本然。似有人生之況味,又似有宇宙之禪機。此乃喝茶之至境。
 
  至若紅塵之所謂茶道或街面施設(shè)之茶事,雖為俗中求雅、鬧中求靜之佳選,但一落規(guī)制、一涉人為,茶靈活如驚鹿般立刻遠遁,茶境也失其天但是退得其次。即便器具再考究、程序再規(guī)范、環(huán)境再舒適,即便再張以“和、清、雅、寂”之虛目,也總有塑料感、無機感、做秀感、表演感、模仿感、使用感或其他什么滋味。但能臻此境已屬不易,究竟仍是與茶有關(guān)的雅人雅事。姑可稱之為喝茶之雅境。
 
  當(dāng)外感都市喧囂、內(nèi)覺身心俱疲之時,不問獨處仍是群聚,不論綠茗仍是紅茶,不論泥壺仍是瓷杯,就其所便,隨其所宜,沖上一壺,泡上一杯,倒也動人肺腑,提神解乏。雖未得茶靈之真體,但也可在恍惚間尋出其遠去的蹤跡和留下的余味。此乃喝茶之常境。
  茶禪一味。喝茶最易將人導(dǎo)人禪境。茶性清涼,可伏心中炎熱,可滌體內(nèi)沉濁;茶味枯淡,可去功利之欲、可息奔競之心。由實物之茶沖水泡為有形有態(tài)有色、可視可觸可飲之茶湯,茶湯復(fù)冒出絲絲縷縷、飄飄緲緲、視之則無、嗅之若有之茶味,茶味又讓人進入無限廣闊、清朗空明、不行言說之茶境,這是茶逐漸由“有”入“無”、由形而下升華為形而上的過程,這是茶在虛化、淡化中不斷逾越本身、逾越時空的過程,這是茶由“形質(zhì)”蛻變?yōu)?ldquo;精力”、由“實物”蛻變?yōu)?ldquo;靈物”的“返魅”與“顯靈”過程。入此境者,即茶即禪,即禪即茶,喝茶便是參禪,參禪便是喝茶。唯恍唯惚,若隱若現(xiàn),非出非入,不即不離。道心冥契,天人合一??捎^照實相,可體悟本真。其妙味佳境,唯宜心領(lǐng),實難言傳。如趙州禪師,只是一味“吃茶去”。
 
  心靜茶至,茶至靈來。靈來向往,道現(xiàn)其中。善飲心茶者,最得茶靈三昧。此乃喝茶之上上境。
買好茶 上茶窩
買好茶 上茶窩 正品保障 品類齊全
查看

相關(guān)推薦

心靜茶海

心靜茶海

心靜茶至,茶至靈來

心靜茶至,茶至靈來

茶你知多少

茶你知多少

茶文化與佛教

茶文化與佛教

看了又看

品茶有感:一盞清茗,品出悲天憫人,飲到風(fēng)平浪靜
茶之美,愛上茶文化
喝茶了嗎,還是等老了......
遠離喧囂,在茶中尋找一絲愜意
茶奉于友,禪悟于心
于庭中飲茶,于世中淡雅
喜歡上茶,但愿余生都有茶
一杯茶,敬不甘的人生
夏雨天,我們相約在茶席間
用一段情,來聽一壺茶
靜靜喝茶,是一種福氣
一生喝茶,品盡人生
歲月如禪,你如茶
最美不過夏天的雨與喝茶的你
茶至心靜,心靜福深
茶知道:茶,適合便好
當(dāng)你有幸喝到一盞好茶時,你離幸福已經(jīng)很近了!
識得茶三味,品出茶三昧
識茶讀人生
珍惜教你喝茶識茶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