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上的馬幫文化

 
 茶馬古道上南來北往的馬幫,整日風里來,雨里去,風餐露宿,在日久天長趕馬走天下的生活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馬幫文化,其影響源遠流長。
 
  馬幫的組織形式
 
  一般說來,馬幫的組織形式最常見的主要有三種。其一是家族式馬幫,全家人抑或整個家族都投入到趕馬謀生的行列,騾馬全為家族或自家所有,馬幫以家族的名義命名。其二是“短湊式”馬幫,一般是同村的幾個人或鄰近村寨的人,因其志同道合,為了共同謀取利益,每家出上幾匹騾馬,結隊而行。其三是任意一時結成的馬幫,因為同走一條道路或接受了同一宗業(yè)務,或者在路上可以共同防衛(wèi)匪盜的侵擾,相互有個照應,就組成了馬幫。這一形式的馬幫,沒有任何組織,集散皆共同需要而定。
 
  一隊馬幫有“馬鍋頭”、“馬腳子”、“岐頭”等人組成,“馬鍋頭”就是一隊馬幫的首領,是馬幫運輸?shù)暮诵娜宋?,一隊馬幫由他負責各種采買分銷,聯(lián)系業(yè)務,甚至在野外開銷吃飯,都由“馬鍋頭”掌勺分飯分菜。“馬鍋頭”經驗豐富,懂得各行各業(yè)的行規(guī)禮俗,能夠應付和及時處理馬幫長途運輸中隨時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馬鍋頭”既是經營者、趕馬人,馬幫運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和指揮者。有些“馬鍋頭”同時又是一些商業(yè)集團或業(yè)主的雇主或心腹,能夠長久與商業(yè)集團或業(yè)主密切合作,日就積累,往往成為巨富。“馬腳子”就是趕馬人,是“馬鍋頭”雇用的小工,他必須聽從“馬鍋頭”的指揮。但一些小的馬幫,“馬鍋頭”同樣也是“馬腳子”。據說“馬鍋頭”一詞就是趕馬人長年累月同吃一鍋飯而得來的。一些“馬腳子”經過一段日子的打拼后,也會擁有屬于自己的騾馬,在運輸中把自己騾馬加入馬幫,獲取一份運費。有些“馬腳子”用積累的錢在馬幫上路時購買貨物,隨路販賣,如此不斷擴大自己的經營,就成了“馬鍋頭”或老板。茶馬古道上留下了無數(shù)這樣白手起家的人生傳奇,這也許就是茶馬古道馬幫運輸吸引廣大眾生的原因之一。
 
  在比較大的馬幫中,除了“馬鍋頭”和“馬腳子”外,在這兩者之間還有其他人員:“馬幫二鍋頭”一人,專門負責帳務,是馬鍋頭的助理;伙頭一人,專門管理沿途的伙食,同時負責馬幫內部的獎懲事物;“哨頭”2-6人不等,其任務是負責馬幫的安全,即保鏢和押運;“岐頭”一人,是懂得人畜各種疾病治療的“隨隊醫(yī)生”。
 
  馬幫騾馬的編制
  有一首在滇西南地區(qū)廣為流傳的歌謠《趕馬調》這樣唱到:“頭騾打扮玻璃鏡。千珠穿滿馬籠頭,一朵紅纓遮吃口,腦門心上扎繡球……”所有的馬幫對頭騾馬都極為重視,裝扮極為華麗,額頭帶有紅黃色火焰圖案金絨色途標,標正中是一面大圓鏡,有六面小圓鏡環(huán)繞,套著鑲嵌珠寶的銀籠頭,系九個銅鈴,頭上頂著6尺紅布扎成的繡球,耳后佩有牦牛尾紅纓一對,馬鞍上各插有一面馬幫幫旗或商號號旗或族旗。三角形的錦旗一般是馬幫幫旗,旗上繡有幫主姓氏;金邊方形的則是商號號旗或族旗,旗中央綴有錦雞羽毛,寓意道路通達,前途錦繡。二騾馬三騾馬的裝飾當然沒有頭騾馬華貴花俏,但亦有別于一般的馱馬。原則上,在一隊馬幫中,二騾馬馱的是馬幫所需的急救藥物,三騾馬是馬鍋頭或病號的乘騎專用。
 
  馬幫的編制有群、伙、幫之說,一般以9匹騾馬為一群,以三群為一伙,全部騾馬加在一起就是一隊大馬幫,稱之為幫。群有群頭負責,選一匹騾馬為群頭,額頭佩帶紅布底黃色火焰形途標,掛2尺紅布扎的紅繡球,系6個脖鈴,鞍上插一面紅色白色錦群;伙有伙頭負責,選一匹騾馬,佩帶黃底紅色火焰氈絨途標,掛4尺紅布繡球,系8個脖鈴,鞍插一面紅底牙形錦旗。隨后選擇三匹好騾馬為頭騾二騾三騾,由此帶領整個馬幫前行。
 
  馬幫的信仰與崇拜
 
  在傳說中,騾馬是一位叫羅哥的青年獵人馴服后才能馱貨乘騎的,后人就把其奉為馬幫行業(yè)的祖師爺。據說羅哥的化身就是馬幫煮飯用的鑼鍋,要專有頭鑼馱載,使用時不能隨意轉動,更不允許用腳踩踢或隨意丟放等;因長年在高山河谷間行走,馬幫首先崇拜山神,而山神的化身是草果。在野外露營時,要用飯菜祭祀山神,同時丟幾顆草果于火塘中。其次崇拜路神,路神的標志物是草鞋,路途中穿爛的草鞋一律不能隨便丟棄,要帶到宿營地火化。再次是卦神崇拜,其卦神的化身是煮飯時置鑼鍋的鍋樁鐵條,途中遇到疑難抑或要祈福消災時,就用鐵條打火卦占卜。馬幫遇到雪滑不能成行,給馬蹄綁上草鞋,就可解決路滑問題。
 
  馬幫的禁忌
 
  馬幫日出而行,日落而歇,真可謂風餐露宿,走南闖北,就形成了諸多的馬幫禁忌,這些禁忌是馬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篇題為《茶馬古道上的云南馬幫》的文章中,對馬幫的禁忌作了全面的總結:出行禁忌———生肖屬馬日嚴禁出行,農歷臘月、六月忌出遠行;方向禁忌———有俗語“春不走東,夏不走南,秋不走西,冬不走北”;行走途中,嚴格按馬幫編隊行走,么鍋為整個馬幫的導向,手擂大鑼開道,鑼聲既能驚嚇獸類,又能起到讓對方馬幫知道做好讓路和調整馬隊行走的速度,彼此能夠迅速通過;語言禁忌———馬幫趕馬人交談多使用行話,例如:途中歇息稱“打尖”,吃午飯稱“開稍”,野外露營稱“開亮”,工錢稱“彩利”等等;馬幫生涯中的人對一些數(shù)字、音語、詞匯也十分敏感,交流中要用別的詞字來代替,如“三”諧音“喪”,就用“神”字來代;“四”、“十”諧音“事故”、“蝕本”,就用“重雙”和“金”字來代;老虎稱之為“高鷹”,蛇被稱之為“老梭”,野狼稱之為“山兵”,鬼稱之為“黑影”,途中若遇洪水斷路則稱為“開順”,遇出殯就叫“送財神”等等不一而足,成為馬幫人中人人皆曉的行話。
 
  騾馬的禁忌
 
  忌騾馬額頭有白毛、馬耳前倒、馬背毛生旋、白蹄白尾、鼻孔朝天,忌馬日役馬,忌騾馬夜間臥眠,忌騾馬夜間嘶孔,忌在外人面前數(shù)馬,忌馬穿過羊群,忌馬脖帶草藤而歸等等;衣食的禁忌--趕馬人一般忌穿紅色、黃色衣服,衣服款式都十分寬大,不能扣錯紐扣,不能敞胸露懷,忌綁腿松散,忌跨越草帽,忌亂丟草鞋,忌亂敲碗筷、鍋、灶,忌筷子直插飯食上,忌吃飯時到處亂轉,忌吃飯時坐在門上或馬鞍上,忌一吃好飯就臥床休息,亦不能在途中撿食食物。在吃飯時,有人來臨或路過,不管是誰,都要邀請同食,既便是飛禽走獸經過,也要拋丟一些食物,寓意同食;住宿禁忌———煮飯時,不能旋轉羅鍋,住宿后,絕不能移動羅鍋。野外露宿不能選擇在江河沙地、大箐口、懸崖下。住馬店不能與生人同房,忌夜間火種熄滅,忌亂放東西等等;物象禁忌———忌見果木冬日開花,忌見鷹撲兔子,忌見老鼠搬家,忌見蛇交媾、脫皮,忌見蒼蠅群集不散,忌見蜂巢亂蜂,忌遇野獸奔向路的下方,忌遇鴉雀噪林,忌聽黃鼠狼、野貓嘶鳴等等;清明季節(jié)見霧不出行,電閃雷鳴時忌出行等等。
 
  馬幫中常用的語音
 
  在長期的趕馬生涯中,趕馬人練就了一套趕馬俗語,稱之為“馬語”,用此“馬語”通過哨聲、吆喝向騾馬發(fā)出指令,如僅口哨聲就有解悶、喂水、吃草、壓驚四種功效,在漫漫旅途中,趕馬人和騾馬間形成了默契、和諧的氛圍。趕馬人對騾馬的吆喝聲亦極富親和力,時間久了,騾馬一聽主人的吆喝,八九明白主人的意思。馬幫中通用的一般俗語有:“哇—”意思為停;“啟瞿”表示走;“堵啟”表示讓路;“駕”表示上馱鞍;“松松”表示卸鞍;“啟幾”表示舉蹄;“松啟”表示跑;“鳥烏”表示吃草;“噓呼”表示飲水等等。
 
  馬幫文化的特點
 
  每一個趕馬人走四方,都勇于冒險,敢于面對各種挑戰(zhàn),在遭遇土匪強盜和碰上各種危機之時,要臨危不懼,沉著應對;在馬幫生涯中,不僅勞力苦心,而且要知曉四季更替,天氣變化,要能判別東南西北,要能與沿途的各族民眾打交道,要懂得騾馬的性情;一個趕馬人在馬幫中一定要服從馬鍋頭的指揮,懂規(guī)矩,顧大局,明白事理,堅決完成自己份內的事;在貨物運輸和與人交往中,信譽和信用至上,從來說一不二,果斷干脆,說到做到,絕無戲言;在路途中,馬幫遇到困難,都要相互全力協(xié)助,不計報酬;馬幫之間最忌爭搶道路,爭搶草場,爭搶顧客、貨物等。
 
  馬幫文化的商業(yè)性
 
  馬幫整日穿梭行走在大西南的山山水水間,他們日出而行,日暮而歇,由此產生了許多驛站,這些驛站,從而演變成為人流、物流的集散中心,最終演變成為市鎮(zhèn),如思茅、普洱、墨江、易武、大理、麗江、祥云、騰沖、保山等等都是如此形成的。在《華陽國志.南中志》里說:“永昌郡,屬縣八,戶六萬,去洛六千九百里,寧州之極西南也,有閩、濮、鳩、獠、越、裸濮、身毒之民。”形成保山如此多民族的交集,是因為保山當時是茶馬古道的物流樞紐之一,由此往北可進西藏、四川、通中原,往西可達緬甸、入印度,往東可抵滇中,往南可達普洱茶的生產中心思普一帶。大抵茶馬古道上的市鎮(zhèn)都如此形成和繁榮。據有關資料記載:思茅降至光緒二十二年(1897年)設思茅海關后,商業(yè)貿易呈現(xiàn)十分繁榮的局面,人們紛紛騾馬馱運進各種商品販賣,爾后購買轉運普洱茶于各地,以獲高利。據記載,當時僅思茅市場商品年營業(yè)額就達300萬銀元左右,這在以馬幫為運載的年代已經是巨大的交易量了。
買好茶 上茶窩
買好茶 上茶窩 正品保障 品類齊全
查看

相關推薦

馬鍋頭的雷響茶

馬鍋頭的雷響茶

看了又看

為什么說普洱茶的歷史悠久?
臨滄普洱情
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中國茶文化
宋代茶百戲
 您知道宋代人是如何飲茶的嗎?
從茶看中國的人生哲學
一杯茶里的中國面孔
茶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中最頑強者?
古人飲茶有“三得”
挖挖茶葉的前臺、平臺、后臺
喝茶是一種“懶文化”?
普洱茶的文化戰(zhàn)略
蒲松齡的另一個身份:還是清代茶學家
閩南茶文化的特點
回望古道·住在江之頭(從普洱茶和美酒說起)
英國的紅茶文化
茶文化:孕育三千年醇厚風雅
城市茶文化:每一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茶韻
明清詩人筆下的太姥山茶
我是怎么開始喝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