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飲茶方式有何不同?

  茶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是中國有關(guān)于茶的記載很早,書成于秦漢時代的《神農(nóng)本草》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因此茶最初是藥用。春秋時期,茶葉是一種蔬菜,人們一般直接加水煮熟,當羹湯食用??赡苓€會添上油鹽醬醋之類?,F(xiàn)在還有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涼拌茶菜”“油茶”之類,大概也是從那時候就開始了。古人十分地敬天尊神,所以那時候茶還被當成祭品,奉獻給祖先和神明。
古今飲茶方式有何不同?
  漢朝的時候,茶葉終于被作為飲品推廣,“武陽買茶”這個典故,可以看得出,至少在富庶的人家,茶已經(jīng)作為一種商品來消費。不過漢朝人喝茶的方式仍然很奇怪。一般采摘后的茶葉都是做成餅狀的,類似今天的普洱餅。喝之前,先把餅烤紅,然后再在陶器里邊把它搗碎,最后充入沸水,加上蔥姜等調(diào)味品。
 
  而到了三國,魏晉南北朝,飲茶就逐漸興盛起來。那時候的茶是制造餅茶烘干,飲用時碾碎煮飲。通過制造餅茶的實踐,認識餅茶青草氣味很濃。產(chǎn)生了去掉青草氣味的認識,再實踐,發(fā)明蒸青制法,把鮮葉蒸后碎制餅茶穿孔,貫串烘干,茶味有了改進。由制造餅茶去掉青氣的實踐,又產(chǎn)生了茶汁苦澀味的認識,再通過實踐,鮮葉先洗滌而后蒸青。蒸后壓榨除去茶汁,然后制餅,降低苦澀味。大唐盛世,對茶最偉大的貢獻恐怕是出現(xiàn)茶圣陸羽,一部《茶經(jīng)》奠定了中華茶道的基礎。唐代最為人們所推崇的就是“文士茶品飲法”和高人逸士雅集時舉行的各種形式茶宴。當時,在品茗或茶宴中,已十分講究人、文、茶、水、器和品茶時環(huán)境的選擇;把品茶與賦詩、吟唱、賞月、撫琴等各種文藝形式,把傳播茶道文化知識和探索品茗意境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從理論到實踐上開創(chuàng)了一個極盛一時、影響深遠、規(guī)范化的文士茶道模式。
古今飲茶方式有何不同?
  唐代品茶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煎茶”,即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是茶
 
  的最早藝術(shù)品嘗形式。
 
  按陸羽《茶經(jīng)》所述,唐時人們飲的主要是經(jīng)蒸壓而成的餅茶,在煎茶前,為了將餅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溫“持以逼火”,并且經(jīng)常翻動,“屢其正”否則會“炎涼不均”,烤到餅茶呈“蝦蟆背”狀時為適度??竞玫牟枰脽岚?,以免香氣散失。至餅茶冷卻再研成細末。煎茶需用風爐和釜作燒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鮮活山水煎煮。
 
  煮茶時,當燒到水有“魚目”氣泡。“微有聲”,即“一沸”時,加適量的鹽調(diào)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狀似“黑云母”的水膜,否則“飲之則其味不正”。接著繼續(xù)燒到水邊緣氣泡“如涌泉連珠”,即“二沸”時,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筴在沸水中邊攪邊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燒到釜中的茶湯氣泡如“騰波鼓浪”,即“三沸”時,加進“二沸”時舀出的那瓢水,使沸騰暫時停止,以“育其華”。這樣茶湯就算煎好了。同時,主張飲茶要趁熱連飲,因為“重濁凝其下,精華浮其上”,茶一旦冷了,“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書中還談到,飲茶時舀出的第一碗茶湯為最好,稱為“雋永”,以后依次遞減,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特別口渴,就不值得喝了。
古今飲茶方式有何不同?
  對于品茶的環(huán)境,中國人既把飲茶看作一種藝術(shù),環(huán)境便要十分講究。高堂華屋之內(nèi),或朝廷大型茶宴上,或現(xiàn)代大型茶館固然人員眾多,容易形成融和熱烈氣氛,但傳統(tǒng)中國茶道則是以清幽為主。即使是集體飲茶,也決不可如飯店酒會,更不可狂呼亂舞。
 
  唐人顧況作《茶賦》說:“羅玳宴,展瑤席,凝思藻,間靈液。賜名臣,留上客,谷鶯轉(zhuǎn),宮女瀕,泛濃華,漱芳津,出恒品,先眾珍,君門九重,圣壽萬春。”這里講的是朝廷茶宴,有皇室的豪華濃艷,但絕無酒海肉林中的昏亂。
 
  唐代詩僧皎然則認為,品茶是雅人韻事,宜伴琴韻、花香和詩草,看來皎然確實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和尚。所以,他在《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湯衡、海上人飲茶賦》詩中說:
 
晦夜不生月,琴軒猶為開,
 
墻東隱者在,淇上逸僧來。
 
茗愛傳花飲,詩看卷素栽,
 
風流高此會,曉景屢徘徊。
 
  這里有“夜月”、“琴軒”、“花墻”、“傳花”、“詩卷”、“曉景”,何其高雅??梢娫谔拼?,雖然也強調(diào)茶的精行儉德之功,但并不主張十分呆板。唐代《宮樂圖》中,將品茶、飲撰、音樂結(jié)合,亦頗不寂寞。
 
  當然,在禪宗僧人那里,這種飲法是不可以的。百丈制禪宗茶禮,正式稱為茶道,主要是以禪理教育僧眾。皎然、百丈同為唐代僧人,但其飲茶意境大不相同。
古今飲茶方式有何不同?
  杜甫在一首詩中寫道:“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石欄斜點筆,桐葉坐題詩”。詩人把他同友人品茶心情之愉悅,環(huán)境之幽美,寫得如同一幅高雅清逸的《品茗圖》。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所寫的“僧言靈味宜幽寂”那樣,僧人坐禪以茶驅(qū)睡意,有助于提高禪功,達到進入幽寂的境界。隨著茶文化的對外傳播,“寂”字已被一衣帶水的近鄰日本引為日本茶道精神之一。
 
  唐人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即后人稱的《七碗茶歌》。詩人在抒發(fā)了品嘗到友人贈送的“天子未飲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陽羨茶》喜悅心情之后,詠唱道:“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飛去”。盧仝詩作不多,在唐代名聲不大,但他的這首《七碗茶歌》卻以其富有哲理性,為歷代愛茶的詩人廣為傳頌,其實,這首詩是對品茶的各種境界做了完整的闡述。
 
  皎然精于茶道,作茶詩二十多首。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有:“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首標“茶道”,在茶文化史上功并陸羽。他認為飲茶不僅能滌昏、清神、更是修道的門徑,三飲便可得道全真。中唐以后,已經(jīng)認識到茶的清、淡的品性和滌煩、致和、全真的功用。飲茶能使人養(yǎng)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登仙。陸羽《茶經(jīng)》,斐汶《茶述》,皎然“三飲”,盧仝“七碗”,高揚茶道精神,把品茶從日常物質(zhì)生活提升到精神文化層次。
 
  此外,古人飲茶,人數(shù)上也大有講究,以客少為貴,多則喧,喧則雅趣全無,所謂“獨啜是神,二人有趣,三人得味”,由此聯(lián)想到今人,品茶環(huán)境是大有改進,但心性和修養(yǎng)已大不如古人了。
 
  綜上所述,八世紀下半葉,值中唐時期,煎茶茶藝完備,以茶修道思想確立,注重對飲茶環(huán)境的具備初步的飲茶禮儀,這標志著中國茶道的正式形成。陸羽不僅是煎茶道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中國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國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中、晚唐、經(jīng)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歷時約五百年。
 
  到了宋代,中國的茶道發(fā)生了變化,點茶法成為時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調(diào)成糊狀,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具體操作是:將研細的茶末放入茶盞,注入少許沸水,先調(diào)成膏。所謂調(diào)膏,就是視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將茶末調(diào)成濃膏狀,以粘稠為度。接著就是一手點茶,通常用的是執(zhí)壺往茶盞點水。點水時,要有節(jié)制,落水點要準,不能破壞茶面。與此同時,還要將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轉(zhuǎn)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泡沫),稱之為“運筅”或“擊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注水和擊拂是同時進行的。所以,嚴格說來,要創(chuàng)造出點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調(diào)膏,二要有節(jié)奏地注水,三是茶筅擊拂得視情而有輕重緩急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點出最佳效果的茶湯來。
古今飲茶方式有何不同?
  元明之際,是制茶工藝逐步完善的時期,炒青工藝的完善,使得人們不必在茶葉中增加額外的香料,即可品味茶葉自身的香氣,正如朱權(quán)《茶譜》中所說龍團、鳳團、月團之名,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從中可以看出,宋代那種在茶葉中加入香料的做法,已經(jīng)逐漸不為人所接受。轉(zhuǎn)而更加追求茶葉的“真味”而完成度逐漸提高的制茶方法,成品茶已由唐時經(jīng)蒸壓而成的餅茶、宋時精雕細壓的團茶,改制為經(jīng)炒為之的條形散茶。這樣,人們沏茶,再用不上“炙”、“研”、“羅”了,而是將散茶置入壺(碗、杯)中,直接用沸水沖泡就成,這就是人們至今常說的泡茶。這種直接用沸水沖泡的沏茶方法,不僅簡便,而且保留了茶的清香,更便于對茶的直觀欣賞,可以說,這是中國飲茶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也為飲茶不過多地注重形式而較為講究情趣創(chuàng)造了條件,所以,一直為人們沿用至今。
 
  進入明清時期,茶發(fā)展的趨勢也與之前不同。明清重點放在茶類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上。公元1368至1700年前后,經(jīng)歷三百多年,自炒青綠茶發(fā)展到六大茶類,無所不有。通過實踐,認識是無數(shù)往復的循環(huán),制茶技術(shù)逐步變革,新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隨之不斷推陳出新。制茶花色就越來越多。如松蘿、珠茶、龍井、瓜片、毛峰等等名茶先后出現(xiàn),都屬于炒青綠茶,各有特點,豐富多彩。由此推進又發(fā)明黃茶、黑茶、白茶、青茶、紅茶等五大茶類。
古今飲茶方式有何不同?
  明清時代以散茶泡飲為方便發(fā)展成更為隨意的茶文化。明清時期大街小巷雖然出現(xiàn)林立的茶館,但又多數(shù)不追求茶質(zhì),不講究茶藝形成,倒是成為了大眾閑談聚會的地方。從另外一個方面講:茶文化由此增添一個新內(nèi)容,就是大眾茶館文化。所謂大眾茶館文化,茶不是以質(zhì)代味美吸引顧客,而是以其特有的社交媒介功能,聯(lián)結(jié)人際關(guān)系的紐帶功能形成茶的文化現(xiàn)象。
買好茶 上茶窩
買好茶 上茶窩 正品保障 品類齊全
查看

相關(guān)推薦

看了又看

茶葉貿(mào)易的操盤手——東印度公司
吃茶、喝茶、飲茶、品茶不同的文化
以茶待客你該知道的六大禮儀
西湖龍井茶的傳說有那些
唐代餅茶是怎么做出來的?
喝普洱茶的人都得了這幾種病,別不承認!
很多人愛喝西湖龍井到底喝的是什么?
中國古人茶葉利用最早可能始于西南巴蜀
從遠古到今日的茶文化
古道邊的茶聯(lián)
有趣的茶暗語
不知道這些,怎么敢說自己懂中國茶
茶文化:GAI爺還是杠爺?!
獨特的安化黑茶包裝文化
古老白茶,留香太姥
【視頻】這部茶葉宣傳片,不僅向世界展現(xiàn)了中國茶葉,更展示了中國深遠優(yōu)厚的茶文化
送茶禮的六大原則,送錯可是會被笑哦!
船幫運出的六堡茶
「銀壺客」3分鐘教會你簡單的茶席布置。
你知道“以茶代酒”是怎么來的嗎?